锦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时间:2022-06-24 07:25:21

锦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41-01

[摘 要]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锦州市特色农业已经进入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全市特色农业占地面积136.8万亩,特色农业生产面积105万亩,总产值实现8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40元。产业累计拉动二三产业需求28.4亿元。“十一五”期间,特色农业产量、产值、人均纯收入等三项指标平均年递增17%以上。由过去的不能自给发展成为特色农业产品的输出大市。

[关键词] 新时期 特色农业 市场发展 科技培训

一、布局趋于合理,结构得到改善

基本形成了黑山的番茄、黄瓜,北镇的韭菜,义县的西葫芦,凌海的小菜等生产格局,一县一业或一乡一品的方向发展基本定位。在2000年以前,全市基本以蔬菜生产为主,由于品种陈旧,蔬菜生产面积过大,产品销售问题时有出现,给生产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蔬菜、棚果、食用菌、养殖在特色农业中的比例逐年加大,所占比例已接近15%,设施生产结构实现了以蔬菜生产为主,棚果、食用菌、养殖等多元化的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国内的生产品种一直主导了锦州市漫长的生产时期,自从加入WTO以后,品种更新问题摆上了日程。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国外新品种的引进,国外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加快,到2009年,番茄、茄子、椒类的国外新品种应用率已超过60%,基本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为锦州市蔬菜的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龙双行、膜下软管微喷、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畦面套作食用菌、长季节栽培、后墙种豆角、卷帘机、小型旋耕机、放风器、自动落秧器、滑走式运输机等先进的技术、模式、机械设备都已被普遍应用。温室结构也从过去的低矮棚向高举架、大跨度、钢结构、厚墙体、无支柱、半地下的方向转变,采光保温能力明显提高,生产能力逐步加强,尽管2009至201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寒冷低温影响,锦州市的特色农业生产经受住了考验,由于销售价格上涨,不仅效益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市场得到发展

全市现有大小批发市场30余处,北镇市是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产品除销往东北三省、京津唐地区外,已拓展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南方各大城市,并实现出口俄罗斯、东盟、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四、农民科技培训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民培训的扶持意见,由市农委、市科技局牵头成立特色农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色农业培训工作。各种涉农培训资金都重点向特色农业倾斜,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同时在重点主产区,有计划地扶持建立农民培训中心。2011年每个县(市)区建设一处以上区域性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其次,全市深化了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辽宁省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锦州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产业拉动效应明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特色农业建设和运行维护,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城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拒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在特色农业建设上,使用钢材近2万吨,红砖10亿块,水泥10万吨,用工350万个,销售收入5.85亿元,材料经销商可获纯收入2.73亿元;在产前物资供应上,有经营网点2000个,销售额7.59亿元,利润1.34亿元;在产后服务上,有包装企业20余个,利润0.9亿元,在三产服务业上,有餐饮副修网点1000余个,利润1亿元,经纪人队伍5000余人,收入1.5亿元,运输业收入6亿元,纯收入1.5亿元,市场收入1.2亿元,合计拉动需求24.04亿元,占特色农业产值的37%,纯收入10.17亿元,占特色农业产值的15.65%。

六、提高了锦州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锦州市农业基础条件还很脆弱,几乎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粮食生产波动性大。雨养农业的状况仍然不能改变。但是特色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间,特色农业产值、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010年的81.5亿元、11240元,同时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增加收入24.04亿元。任何旱灾年分中,特色农业在实现农民遭灾不减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为实现锦州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强化监督 规范管理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序... 下一篇:丹东地区玉米生产前景展望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