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飞来“黑凤凰”

时间:2022-06-24 06:48:45

中国一直真诚地与非洲人民交朋友,对非援助也在国际间获得了良好反响;而面对家门口飞来的“黑凤凰”,也需要更加包容的心态,慢慢适应并学会与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广州的非洲客居人群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发展而不断扩大,这给中国政府特别是广州政府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自己家门口进行全球治理?针对海外客居人群的治理兹事体大,稍有不慎,有可能会在对象国甚至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如何让“负资产”变为“正资产”,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好好思考。

“第57个民族”?

根据媒体公开调查的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清楚广州黑人问题的现状——

广州的黑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贸易商人,他们到广州来的时间大多比较长,有的已获得中国居留权,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第二类可称为白领阶层,以黑人老板及中东老板为服务对象,在写字楼上班,或为黑人老板提供中介、保镖、电话卡销售等其他服务。第三类则是出卖体力换取报酬的纯劳工阶层。三类黑人群体都以贸易为纽带聚集到广州,但其中属于纯劳动力阶层的黑人却是近几年渐渐出现的,且人数相对较少。

中山大学城市与规划系副教授李志刚一直致力于非洲移民研究,在他看来,进入新世纪, 一类新社会空间正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悄然兴起。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追寻中国梦”正成为当代国际“移民潮”的一大强音,色彩斑斓的“跨国移民社会空间”正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和望京新城等地有韩国人聚居区,上海古北虹桥和浦东出现了欧美高级白领聚居的“国际社区”,广州小北路、广园西路一带正形成非洲人的“巧克力城”(当地对非洲黑人聚居区的称谓),浙江义乌有大量中亚移民聚居的“中东人一条街”。跨国社会空间已成为全球化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不仅广州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里飞来的“黑凤凰”,整个中国都要慢慢适应并学会与“国际客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在中国针对自己国民的社区管理设置中,有两个独特的设置:街道和居委会。有时候他们还会分发免费的老鼠药和。更多时候,那些臂带红袖箍的老太太或者中年妇女,会坐在街道边、胡同口聊天,同时偶尔用警惕的眼神打量出现在自己辖区的陌生人。对于熟悉历史的人,应该可以理解,这与保甲制、里长、族长、家族祠堂等都有着微妙的关联。所有这些都证明,我们永远不缺少管理内部的工具、手段和机构。只是,针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外籍客居人群来说,我们其实还没有找到具有全球管治意义的建制、思路、工作方法。

针对不断壮大的非洲客居人群,部分研究者和媒体报道称这一群体在广州已超过20万(据《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很多人员被舆论和部分媒体称呼为低素质的“三非”人员(非法就业、非法入境和非法居留)。这些非洲人多数为商贩,来中国追逐快速的财富,当他们进入广州后,迅速在一个混杂、错乱、多元的中国社区中稀释,同时因为这个群体在种族、宗教、语言、服饰、做派上的独特性,成为部分网民所称呼的中国第57个民族——“广州黑人”。

“黑色素瘤”,在于缺少制度的“维生素D”

广州多年的“黑人聚居问题”和“巧克力城”问题时常因为个体事件和媒介报道浮出水面,许多公众言论开始走入某种“排异恐惧”,一些论坛、社会媒体开始讨论“三非黑人”进入广州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卫生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部分言论甚至将黑人群体的成长壮大与社会安全联系起来。

客观地看,广州民间话语和部分官方管理者情绪中的“黑人问题”,好像成为“低素质”黑人人群侵入广州社会空间产生的麻烦,黑皮肤被看成广州社会文化肌肤的“黑色素瘤”。这种现象,与广深开放初期从内地来珠三角打工逐渐聚集的“某某帮”受到的地域歧视,有相似之处。疾病预防、公共安全、出入境管理、城市管理等机构往往将这些“黑色素沉着”看成让人头痛的事情。刚性、强制性的措施和民众心理情绪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承认这些现实状况的存在和情绪的真实性,但是也应静下心来,寻找这类外来客居人群问题的真正来源。

当地人忘了,广州黑人的聚集,某种程度上就是历史上用“广交会”这类“巢”引来的“黑凤凰”。现在广州要“腾笼换鸟”,必须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政治学、经济学意义上的“黑凤凰资产”。

借用一个医学比喻,要避免和治疗黑色素瘤,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体内的维生素D——要获得它,就要通过更多的阳光,使得体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广州“黑人问题”的处理,也需要政策理性的阳光、文化包容的阳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广州、珠三角区域的文化和社会管理整体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黑人也照样存在。当广东和珠三角区域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痛苦升级时,虽有“腾笼换鸟”的转型思维的助佑,但社会管理、经济共享、管治升级、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提升仍举步维艰。

在笔者参与的广东顺德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调查过程中,发现就连文化基础良好、经济活跃、相对富裕的顺德,都存在严重的文化传承受限、外来人口融入和发展困境、社群破碎化和社会失范等复杂问题。不管是本土的打工者还是非洲过来的洋打工者和商贩群体,他们都面临自身所代表的文化趣味、族群身份、社会阶层、宗教类别、生活习惯与广东本土文化嵌入、共生、互动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许多“广州黑人”与当地百姓的冲突和矛盾,与时下经常出现的文明执法问题、机构沟通方式、管理思维、创意型社会管理方式的缺乏有直接关联。一旦处理不当,一个小小的事件可能以“孙志刚事件++外交事件+国际性种族主义批评”的组合方式发展。

当广州在思考“黑人问题”时,极少将自己的产业升级和福祉提升与非洲本土的经济远景、民族情绪、国际经济博弈关联在一起。来自非洲大陆的人群,当他们生活在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桥梁,需要切实的民族融入、宗教包容、社会管理创新、教育配套、生活方式兼容、跨文化交际模式和机制,才能造就健康的国际化的“广州肌肤”。

可以说,我们在修辞上、建筑上、硬体投入上,正在拥抱一个抽象的国际化,而实际上,在身体、文化、精神、制度等多方面的开放融入机制上,还很有限。从这个角度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州的“黑人问题”,需要的是系统和整体思维,至少应该从以下角度着手——

首先,广州应有一个大国民计划,通过多元、丰富、互动性强的文化、教育项目,造就一个具有开放、包容、同理、共情的国民群体,减少误读、误判和误行。

第二,政府管理需要升级,需要理解“国际化”是个中性词,是一种状态,并非一定要大动干戈才能达到“国际化”。

第三,国民“海外智商”需要提升,要理解一个真实的非洲和世界,寻找媒体、社区等多方面的对话机会,不仅针对多元的非洲本土本身,还要认清“中国人眼中的非洲”、“非洲人眼中的非洲”、“世界眼中的非洲”,唯有此胸襟、气魄和能力,才能找到广州“黑色素沉着”的解码钥匙。

除了整体思维的改变,还应注意生活细节的微调——

现有的“黑凤凰”社区里几乎看不到英文、法文、葡萄牙语的媒体、手册、报章服务。笔者走遍了这一区域的报刊亭,连卖英文报纸的都很少,而针对这个海外客居人群集中的社区,鼓励和创办社区报纸和媒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最大限度创造归属感和有效沟通。

社区里,许多黑人在小卖铺门口喝酒聊天(即使是早上九点),但是很少有外国人习惯的喝咖啡等功能性社交空间,而这些空间本来可以依托广州的早茶文化和优秀的服务理念,与丰富的非洲餐饮文化勾连,形成广州特色的“黑凤凰”国际饮食。

作为一个生活、贸易、国际交往、休闲、工作的混合空间,小北路的黑人混杂社区没有一个跨文化、多群体、多部门的定期聚会讨论机制。本来这个机制可以最大限度设定彼此的行为界限,为彼此定规矩,谋求分歧的解决方案,创立跨文化的讨论和沟通机制,可以以社区小议会、听证会的方式来运作。这种将本土政治特征、全球化的学习能力和全球治理尝试结合起来的路径,是解决国际化问题的良好途径。

从广州的“经史子集”里找方法

放在全球治理语境中,广州实在是个独特的城市:十三行背后藏着一个显赫的“中国货殖列传”和“粤版国富论”;瑶台、凤岗、龙虎墙、龙藏街、濠畔街、九曜园等古雅地名背后是一个龙脉隐匿的风水之城和人文城市;广州一碗普通的凉茶里浓缩了一本《岭南本草》;细致、友好的商业服务背后透着的是利德、厚生的精神。

为了研究因广州黑人事件所引发的海外客居人群管理等问题,笔者创立的自然力研究院启动了多阶段的实地研究,以期在顺德研究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管理创新的国际案例。就现实而言,政府委托的很多社会管理项目往往都强调短、平、快、准、狠,期望立刻用策略型工具来解决现实问题,平复矛盾。这类咨询文本多有着一副“内参模样”,而较少回到平常、持久、复杂的时空维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以至于,一些研究由于过于注重“国际成功案例”的借鉴和对应策略的功利,说出不少悖反广州常识的话。而真正的解决方案和思维转型往往就写在三元里、石牌村,以及小北路蜿蜒、错乱、复杂的街巷和日常生活里,等着我们去发现。我把这种做研究和寻找思维路径的方法概括为广州的“经史子集”——

经部:它指的是广东精神、广州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横向丰富性,既是广州的经济史,也是这个城市社会发展的心灵史经典。我们可以在这种经典的指引之下,北观白云、西望横沙、南礼大佛、东迎永胜——广州的历史里,东方是仁(世仁里)、怀安(安怀里)、孝悌的维度(育婴堂、养老院)。我们至今能在三元南约门楼的狭窄逼仄里,看到我们曾有的《仪礼》《孝经》和文化的《尔雅》;石牌村纵然密如迷宫,深若峡谷,仍能看到点缀在市井食货中间的周易堂。小北路的登峰宾馆,虽然是国际商贸人士麇集之处,一些酒店房间的门框仍然用海丰县、莲花山、鸡鸣寺来守镇“心宅”。

史部:指的是广州城市形态在漫长时间里的堆积,以及伴随而生的纵向的多元共生形态。相较其他城市,广州在处理多元、多民族、多种族等跨文化经验方面可谓丰富。至今我们在石牌街巷的龙舟赛赞助名单里,可以看到源自殷商的池姓氏族;在广州文化名胜陈氏宗祠里,看到坚韧持续的宗族记忆和现世守承。

子部:更多指的是广州针对个体、小众、来自四海的“芸芸众生”的宽容和利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某些广东人容易将外来人定义为某某帮,视之如寇仇(笔者本人在1990年代第一次来广东时,也因案牍手续不足,被“发配”东莞樟木头——作者注)。现今我们也以同样的逻辑来形容用“广交会”模式聚集而来的非洲“黑凤凰”。黑人固然有自己的问题,但是斥之恶之者,有几人真正走进过他们的生活?原则上,广州文化意义上的儒家、释家、兵家、农家、杂家、贩夫走卒均应有其容身发声之所,合乎时,适于事。

集部:通过对个体和小众的宽容,形成广州的社区和文化的“集部”和多主题变奏,以及城市多元共生利生的形态。黄钟大吕、乡俗小调、曲辞小说、感佩腹诽、网络微言均得其发声机会,同时通过社会创意管理,利用这些多元主体、多样表达形成城市发展的咏叹调、宣叙调、赋格。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 下一篇:广东应率先正视改革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