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时间:2022-06-24 05:13:56

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摘要:赏识教育起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与大力推广,本文简要分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键词:赏识教育;皮格马利翁效应;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47-01

一、赏识教育的界定

(一)赏识教育的来源

赏识教育在我国的风行,起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与大力推广。周弘先生之女周婷婷自幼双耳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照常理而言,能将她培养的具备基本生活能力就很不错了,然而周弘先生却创造了教育奇迹:通过20多年赏识教育的实施,让周婷婷6岁便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超过很多常人孩子;8岁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千个数字,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10岁与父亲一起出版科幻童话;11岁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国内第一位残疾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21岁成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硕士研究生;24岁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其后,周弘先生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和推广,一时之间,在全国诸多中小学、中职院校和家长中都纷纷掀起了学习赏识教育的热潮。

二、赏识教育的定义

要理解赏识教育,我们可以从“赏识”入手。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赏识”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的意思就相当于“欣赏并赞扬”。

从师生双方关系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即是指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是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它的实施既有原则性又有弹性,不仅对不同学生用法不同,不同个性特点的老师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有自己的独特性。

三、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格内向孤僻,但是擅长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他梦中情人的美女雕像,并爱上了这尊雕像,每日倾注感情。有一天,这尊雕像似乎被国王的诚意打动了,变成了真人,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型。

后来,公元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了一个班级,他们开玩笑般得给了老师一个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而等他们数月之后再次被邀请来到这个班级时,意外得发现,班上性格最为开朗、成绩最佳、与老师关系最好的居然就是名单上的几个同学。

原来,这老师相信了心理学家们的话,便开始对这几个学生刮目相看,认真对待,不断发现他们的有点予以肯定,而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候也没有向往常那样严厉批评。这正与赏识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结果,这几个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爱和包容,便真的积极进取起来,故而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二)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的行为有应答和反应两种。前者包括生而就有的无条件反应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应,比如婴儿接触到母亲的时就会有吸吮行为,狗在多次看到食物时都听到铃声,后来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后者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后天形成的某种习惯。

斯金纳认为这种习惯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他说:“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达,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他可以增加学生再次做这种受夸奖的行为的几率,而且,数次以后,这种强化可以被学生内化,到时候不需要老师夸奖,学生也会很自觉得那么做了。

(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内心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弱化的本能或冲动,称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斯洛强调,人的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在学校的知识学习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但是,学生基本需要并不一定得到了满足,所以专心学习的动力并不一定充足。赏识教育的方法则可以使得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心身健康发展,从而能产生认知需求来好好学习。

上一篇:试卷自动生成系统研究 下一篇:从学习心理出发浅谈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