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深入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时间:2022-06-24 03:16:36

让读深入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精当评价;古人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可见由古至今,“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传统教学中“以问为主”、“以讲为主”的教学特点,用琅琅的读书声代替“满堂问”、“满堂讲”,从而让“读”深入课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较好地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牢牢抓住“读”这个根本,将读贯于整个教学过程,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的读书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以读为主,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培养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能力。

一、初读课文,读中整体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达到“初读课文应有的要求,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明确初读的具体要求,在读书阶段整体感知材料,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接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尝试着慢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读准生字的意思,牢记生字的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默读、大声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反复读课文,大至理清课文结构层次和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读中生疑、释疑

“学始于思,思源于凝。”在阅读的过种中,学生并不是一部没有感受、重复播放的录音机,他们在读中能读懂一些内容和学会一些知识这是自然的,同时他们会随着读书的不断深入,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并质疑,学生能够质凝至少说明他们思维活跃,对此有兴趣,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读书中的难点、疑虑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质疑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在自读质疑的过程中通过划、圈、点、查等手段去学习去探究,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间互相讨论、补充,甚至为某一个疑难问题而争论。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收集、整理,归纳为以下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怎样借?借箭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寻求答案。学生体验到了那种读书的乐趣以及自我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和快乐感,学习兴趣培增,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探究、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三、由读求悟,学会读书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其中的哲理,感悟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达到“学会”、“善学”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许多课文,学生在反复有目的的朗读中基本上能读懂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进行品读,启发他们思维,进一步去探究、发现,以达到领悟的地步。《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作者用了许多贴切的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常溪峪独特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索溪峪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地品读,体会语言的精美。我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出描写索溪峪的词、句、段,并反复朗读。然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的含义及重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并让学生再读再悟,体会作者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学着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创造性的口头描述。同时还让学生展开想象、试着画出插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课文内容,学生在读书中悟出了表达的方法,因而说得头头是道,画出画得形象逼真。

四、读中生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要一样,细细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不仅要体味课文的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还要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我的伯文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说的两句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文章就很难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孩子的关心体贴以及对敌人的无比憎恨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读书。如在读“谈《水浒传》”这件事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扮演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启发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把握好语气并配上相应的动作,读好演好自己担任的角色。在朗读“谈碰壁”这件事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和各组竞赛的方法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配上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争着朗读,越读越来劲。就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表演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理解、积累、内化了教材的语言,并在训练中培养了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五、读中生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的文章质兼美,意境幽远,我们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尽情地想象。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学生入情入境,既能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对文章神韵的感受,从而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把握总的调和基本的感彩,用难舍难分的语气表现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送别志愿连连战士的深情;用劝慰、依依惜别的语气表现战士们跟朝鲜亲人离别的情景;其中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小金花如对下辈女儿,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同对同辈亲属,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同时又用激动的语气表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语气的变化,气氛的喧染,使学生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课文中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了出来。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真挚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前,我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描绘,再用投影仪展示战士们跟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再配上汽笛声、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接着,再进行朗读上的指导,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使读者、作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

总之,“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读深入课堂,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由于传统教学而失去的主体意识,使课文中的语言在学生心中得到内化,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课堂内学生交流方法浅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