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透视灾难看环保,我们能做什么?

时间:2022-06-24 01:40:02

汪永晨:透视灾难看环保,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她的环境记者沙龙开启了中国公民社会和媒体结合的模式;她为西南江河的奔走呼吁,对于保护这片净土作出了特殊贡献。”

这是“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获奖者汪永晨的评语,也是对她绿色人生最生动的诠释。汪永晨的环境记者沙龙,7年来推动了多次环境事件成为社会焦点,7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关心环境保护的记者和专家,7年来一直在为绿色奔走呼吁,成为环保组织和媒体结合模式的开创者。在水电开发过程中,中国西南江河的生态问题为公众所关注,汪永晨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走在地震后学校的废墟中,看着还没有被灰土完全掩埋的课本上那清晰可见的‘知识就是力量’,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那一刻,站在校园的废墟上,我从心底涌出的话是:质量就是生命。”

《中关村》:四川大地震给了我们太多的震动和感动,也促使了我们的爱心行动。我们注意到最近您一直奔忙于汶川灾区的支援工作,作为环保人士和记者,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汪永晨:这次灾难真的是太大了,很少有人看到电视里救灾的画面不流泪的。比如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救出来,放在担架上的时候,他竟然还举起他那伤痕累累的手臂敬一个队礼;比如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在被救出来的过程中,竟然还唱着“两只老虎”,这些救出来的孩子,让我们忍不住去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次大地震中,最让人痛心的是,向峨九年制学校的430名学生中,有近400名遇难。走在学校的废墟中,看着还没有被灰土完全掩埋的课本上那清晰可见的“知识就是力量”,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那一刻,站在学校的废墟上,我从心里涌出的话是:质量就是生命。有人说这场灾难让一些坏人变好了,但是不会让好人变坏。我是5月20日带着“绿家园”的救济品赶赴四川灾区的,第二天夜里一点多在飞机场拿行李时,传送带上都是赈灾物品,多到什么程度呢?去时的那趟飞机竟没装上我们带的箱子,这么多年的记者旅行生活中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来灾区的志愿者也非常多,那么多专家,他们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讲目前救灾的状况。我总的感觉是,在这些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战士们毫不畏惧的抢险救灾,我们的心都在一起。

《中关村》:灾区的环保工作现在最让您最担忧的是什么?

汪永晨:灾区孩子的学习问题面临着很大困难。志愿者调查将近40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没人帮助复课而都在家里待着。学校虽然已经复课,但是由于修电站以后的两边的山原来都是用铆钉钉上,余震过后,不断地滑坡和泥石流,会对孩子上学交通造成危险,因此孩子只能待在家里瞎玩,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志愿者”能帮助这些孩子度过这段特殊的日子。

另外灾区的水遭受污染很让我担忧。因为一旦堰塞湖崩溃,除了对河流的污染,对地下水也会有污染。如果在暴雨期开始以后,随着降雨来临,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可能把地表的污染物带到地下水,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大,也很难处理。我所到的绵竹汉旺镇的穿城河,已经由于两边建筑的倒塌而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当地的农民却还要用这些水来插秧,对正值插秧期的农民来说,这是唯一的灌溉源。但是从那里流出的水能浇秧苗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什么?

《中关村》:5月18日,“绿家园”等公益组织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它的理念是什么?

汪永晨:绿丝带行动,散发我们的“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丝带和传单。由于献血车已经不接受献血,所以传单上是告诉公众除了献血以外我们个人能做什么,当地缺什么和怎么募捐。“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是北京民间公益组织联合行动”,这次宣传活动的主角是随着绿家园一起成长的孩子们。活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小志愿者们都很踊跃,争先恐后地为捐款的市民发放绿丝带和传单。宣传“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理念,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我们为灾区人民担忧,我们也为他们与我们的相互扶持感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与他们将会再度微笑,而催生这笑容的,是我们共同的努力!

“灾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发挥作用,是要和政府站在一起,和灾区的人民站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初衷。”

《中关村》:志愿者通过民间公益组织捐款,有监督机制吗?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可靠?

汪永晨:两个字:信任。“绿家园”志愿者至今已有12年的成长经历。参加我们活动的人都是有着共同理念的人。是经过认知、时间考验、共同行动的人。我们保护怒江,为怒江小学捐助阅览室,捐电影课的行动中,常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杀熟”。我的很多朋友都有过被我掏空钱包的经历。这时候我能说的一句话就是:谁知道哪一天,我们自己也需要帮助。

《中关村》:您认为民间组织在社会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汪永晨:有人说,一个社会的成熟与否,民间力量的作用是一个重要指标。大灾中,我们绿家园志愿在帮助一个又一个记者,从采访线索到找专家,到进入灾区的交通;我们在和四川的民间组织联手,把我们募集到的钱,在当地买到食品、药品和水送到政府和军队还没有到达的灾民手中。据我所知,在这次大灾中,中国的几乎每一个民间组织都动起来了,而且都有自己独到的工作方式和行动方向。致力于中国民间环保的十几年来,我从来没有像这次那么想发自内心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民间力量!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志愿者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以民间组织的身份站出来了,说话了,行动了,发挥作用了。灾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发挥作用,是要和政府站在一起,和灾区的人民站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初衷。中国的NGO准备好了,请大家相信我们!

“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品德,收获命运。保护环境意识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关村》:您怎么看待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环保行为?

汪永晨: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都在认真反思着自己的“不环保行为”。62.5%的人觉得自己“喜欢使用塑料包装袋”,62.4%的人“只要出门就开私家车”,53.4%的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40.4%的人“不随手关灯”。只有9.4%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不环保行为。近日另一项调查中还有这样一些数字:面对周围其他人的不环保行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感到“气愤”,但只有30.6%的人愿意上前阻止,而绝大部分人(65.3%)只是在心中谴责。四川大地震给我们的警示是:我们要敬畏大自然,环保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中关村》: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努力的提倡环保,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问题在哪里?

汪永晨:胡适曾经说过:“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品德,收获命运。”保护环境,意识很重要,环保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提升环保意识,教育很重要。在韩国的学校中,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民,珍惜粮食的教育。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华人们继承了祖先的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好传统,在当地成了富民,但是,他们仍坚持“子女不沾父母光”的教育。我们环保意识之所以淡薄,最大原因是我们往往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深入。另外对于企业来讲,以前我们更加强调它的GGP,它的产值,但现在我们呼吁企业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环保做出到应有的贡献。“绿家园”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川西的江河,这些江河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了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今后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市场上现在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消费欲望》,封底有这样一句话: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与人类对于“物品”的无限欲望――任意消费、奢侈消费以及不计后果的攀比消费――是相互矛盾的,结果使得地球上的―切事物都喘不上气儿来――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球本身。

“我曾在南非,看到狮子在树丛下安详地睡觉,看到斑马在我们的吉普车前漫步,看到孔雀我们的旅馆所在地飞上天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了情,给了我无限的享受。”

《中关村》:2003年怒江保卫战第一枪打响,您打得很艰苦,奔走于各界呼吁要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怒江,反对在怒江上修建十三级水电站,听说您在得到中央对怒江批示后,您大哭了一场,是吗?

汪永晨:对,但哭的不止这一次,很多次。因为当你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的时候,那种心情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关村》:去年的12月14日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您荣获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当您手捧鲜花和奖杯站在领奖台上那一刻想到的是什么?

汪永晨: 我觉得这是对我现在做的事情的一种肯定,或者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不愧于这个称号。

《中关村》:您一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是什么触动您组织起“绿家园”既而成为“环保发烧友”的?

汪永晨:1993年的青藏高原之行。沿途碰上无数淘金者,淘金者在青藏高原淘金,不但严重地破坏了植被,而且还大量枪杀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等珍贵野生动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可也是那次,我还看到了的秃山坡,遍地的珍稀动物遗骨,它们的血,一滴滴地印在了小溪边的砾石上。我曾在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我就跑自然保护区了。要把自然保护区的美和它存在的意义告诉更多的朋友,同时也要把自然被我们人类糟蹋的样子让更多的人看到。”

1996年我和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金嘉满共同发起了“绿家园志愿者”活动。绿家园的力量在于它能组织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媒体、专家是它能汇集的两种主要力量。我们希望它能充当桥梁。2000年夏天,绿家园记者沙龙正式启动,一个月一次聚会活动,“绿家园记者沙龙”邀请学者、官员都是不给报酬的,有时甚至连打车费都不给,但还是有好多专家学者愿意来。

《中关村》:从您开始呼吁环保到现在十几年,回头看看这条绿色之路,此刻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汪永晨:这些年我对于河流的关注,从我开始关注它的生态,它的美,进而到呼吁保护它的生态文化,其实是我整个思想脉络的发展。我在《新京报》最近发表一篇文章叫《原生态的文化离不开原生态的自然》,说的就是这种原生态的环境保护着原生态的文化,是大家应该珍惜的,但是我们现在社会单一的发展观破坏了我们多元化的原生态文化。我曾在南非,看到狮子在树丛下安祥地睡觉,看到斑马在我们的吉普车前漫步,看到孔雀在我们的旅馆所在地飞上天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了情,给了我无限的享受。可我也曾在青藏高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亲眼目睹了野生动物自由自在的,在它们的乐园里嬉戏和突然残遭我的同类的枪摅。那一刻,血染满地,牛角朝天,对于它们,我们能做什么?面对十年前曾经飘着美丽浪花的江河到现在光光的的河滩,我们能做什么?面对有可能再次造成灾难却还在修建的位于断裂带上的若干小型水电站,我们能做什么?面对日益被人类无休止破坏的环境,我们又能做什么?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链接: 汪永晨, 1986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的创始人之一。1999年获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保护突出贡献者” 1996年创办“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2007年荣获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上一篇:中关村的“绿色明天” 下一篇:企业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