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一年”潜藏更大的机遇

时间:2022-06-24 12:16:55

经济周期不可抗拒

俗话说:花无常好,月无常圆。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一轮经济周期通常要包含复苏、繁荣、调整、萧条几个阶段。中国经济也超脱不了这个规律。在经过几年高速发展之后,在全球经济萎缩影响之下,中国经济历年沉淀下来的弊端集中释放,面临严峻的困难。诚如温加宝总理所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

中国经济正处于内忧外患、内外夹击之中。所谓“内忧”,主要表现为上行一年有余的CPI继续攀升,今年2月,单月CPI同比增幅高达8.6%。“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出口和投资都已放缓,消费拉动又难以大有作为,产能过剩凸现,主要工业品供大于求。同时,公司业绩增长减缓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目前股市大跌,到3月18日,A股股指距去年的6000点下挫四成多,大有将市场拖至崩溃边缘之嫌。

令人担忧的是,在CPI连续上涨如此之久,涉及如此多领域之时,有关方面依然乐观坚称是结构型通胀,对整个通胀持侥幸心理,显然不符合简单的逻辑,这种对问题视而不见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而中国的制造业正步入一个严寒的冬天。从新劳动法的推出到人民币的升值,从环保刚性措施到工资普遍性上涨,低成本优势风光不再,整个行业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

所谓“外忧”,主要表现为国际油价屡攀新高、次贷危机的影响向深度和广度蔓延,中国经济难以独菩其身,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中国经济面临外部不利因素还有奥运这个敏感问题,某些西方国家把奥运政治化,鸡蛋里挑骨头,所有这些困难。加上春节前意料之外的雪灾造成500亿的损失,使中国经济在2008年举步维艰,面临严峻的考验。

困难中有机遇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2008年虽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困难中也潜藏着发展机遇。

从外部困难来说,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是历史机遇,眼下正是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好时机。

一方面,本轮次贷危机中直接受冲击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一个个嗷嗷待哺,急需补血,新兴市场资金倒流,恰好是中国高达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绝好机会。

中国投资于发达国家老牌金融机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更重要的是,金融业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机构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极为突出。

管理层似乎已经预见到这种前景,于是盯住大洋彼岸的美国。2007年12月19日,掌握中国财富资金的中司在北京宣布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发行的到期后须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根据协议,此笔投资转化为股权之日应为2010年8月7日,在此之前享受9%的年息。按照目前的股权结构,中投将成为大摩的第二大股东。

大摩2007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当季巨亏35.9亿美元,合每股3.61美元,系其198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次贷业务正是此次大摩巨亏的祸首,当季次贷相关损失总计达到94亿美元。在摩根士丹利危难之际。中司投怀送抱,表现了英雄救美的气概,是颇有战略眼光的。选择投资摩根士丹利,是因为看中摩根士丹利公司长期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其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上的市场地位。以及在新兴市场面临的业务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也为中美经济软脱钩提供了机遇。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者。但是,放眼未来,中国是个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而美国经济似乎正在走下坡路,中国不必为其“殉情”,中国迟早必须走上一条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次贷危机下,中国可以乘机抽掉美国经济这个“枕头”,谨防出口衰退成为中国经济的死穴。我们要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启动内需,通过刺激内需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内部困难来说,通货膨胀的背后是一些产业的振兴,比如副食品涨价,粮食的收购价也应当水涨船高,通胀能反哺农业,农民能得到实惠。关键是,钱要实实在在地落在农民的口袋里,别让中间环节给赚走了,别让乱收费给盘剥了,最后养猪种粮还是赔钱。农民有了钱,就买电视、洗衣机、电冰箱,村村通公路,安有线电视,然后城里的家电企业、公用事业、工程建设就活了,企业有了市场,就业也拓宽了门路。农民乐了,市民就乐了,股民就乐了,因为青岛海尔、山东高速、四川长虹、歌华有线也会统统上涨的。

而且以住房、汽车和旅游为代表的消费升级行业将直接受益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较大的行业供需缺口带动行业内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促进了该行业的超常发展,并自下而上地引发中上游行业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

处于中下游的各行业受到成本上升的挤压,虽然难从通货膨胀中获益,但一些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因为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也会将成本转嫁出去,从而受益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对于制造业而言。通胀压力下,生产成本增加,将逼其挖潜改造,走创新之路,提升产品竞争力,在烈火中重生。而严格的环保指标又能促使企业“净身”,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

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

在今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总理说,“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温总理指出,现在我们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而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找准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的平衡点,掌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是关键。节奏,就是要一张一弛,有收有放。比如从紧的的货币政策要有弹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可“一刀切”,信贷投放可“先紧后松”或“有紧有松”,根据经济运行实际状况随时调节。

方向,就是要紧紧围绕“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采取各种措施拨正航向,不为外界干扰所左右。力度,就是要出拳有力,调控有时候是柄双刃剑,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调控的措施要有刚性,吹糠见米,不要左顾右盼,畏首畏尾,以增强老百姓对改革的信心。

而要掌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必须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苦功夫。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政府要放开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要释放资源配置的市场力量。同时不要把GDP的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志,要把经济发展后劲、环境保护作为政绩主要考核指标。

上一篇:贝尔斯登:一个“自我贱卖”的标本 下一篇:佳美口腔:牙缝里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