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人工代料栽培技术

时间:2022-06-23 11:35:35

蛹虫草人工代料栽培技术

摘要 蛹虫草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为珍贵而稀有的生物药材。介绍了蛹虫草人工代料栽培技术,包括菌种制备、培养基原料配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草管理、采收等内容,旨在为蛹虫草菌种制备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蛹虫草;人工代料;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35.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14-02

蛹虫草(又称北冬虫夏草、北虫草、黄金草),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其药效成分和营养成分与冬虫夏草完全相同,属于世间珍贵而稀有的生物药材[1-2]。蛹虫草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微量元素硒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3-4]。蛹虫草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目前已广泛用于制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人工代料培育蛹虫草不仅占地少,栽培周期短,而且经济效益好,是农村农民、下岗和退休职工兴业致富的好项目,也为我国名贵药材产业化生产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 菌种制备

优质菌种是种植成功和高效的关键,蛹虫草菌种不可长期保存或多次转管扩繁,否则菌种容易退化变异,产量和品质会明显下降。因此,需要经常留种和更新菌种。

制种方法是采取组织分离法。选择适应性强、发菌快、见光转色快、性状稳定、速生高产的菌株进行组织分离制种,也可直接购买斜面培养基试管母种自行进行扩繁。目前有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2种类型,其中以液体菌种接种为好[5]。

1.1 液体配制

液体配比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 g、维生素B1 1片(10 mg)、水1 000 mL(pH值6~7)。先将1 000 mL水加热增温(约40 ℃),倒入蛋白胨搅拌溶解,再倒入其余原料,充分搅拌;然后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标准pH值是6~7),若偏酸则用氢氧化钠调和,偏碱则用白醋或盐酸调节。

营养液配制的多少应根据生产量灵活掌握。实践证明,使用吸液管喷洒接种,每个培养瓶喷洒菌种4~5 mL,每瓶液体菌种(指小型医用盐水瓶)可接种37~40瓶;也可用蒸馏水或高压灭菌水将液体菌种稀释2~3倍进行接种,可大大提高菌种使用率。

1.2 装瓶

选用500 mL的医用盐水瓶或250 mL小型医用盐水瓶作为液体菌种培养瓶(500 mL大瓶可分装300 mL培养液,250 mL小瓶装至1/2/以上)。装瓶时用玻璃漏斗,以免培养液粘附于瓶口、瓶颈或瓶壁上而招致杂菌感染。瓶口用聚丙烯薄膜或化学棉、脱脂棉棉球封塞严密。

1.3 高压灭菌

用手提式高压灭菌锅灭菌。将上述培养瓶整齐地摆放锅内,上面用干毛巾盖好瓶口,关紧锅盖。大火加热至110 ℃,压力表指针指向0.05时打开排气阀以便排出冷空气,待压力表回至0时关掉排气阀;然后大火加热,让其快速升温至125~126 ℃,压力表指针指向0.15时改用小火,维持1.25 h后停火,等压力表回到0位,冷却后打开锅盖,取瓶出锅。

1.4 放种

培养瓶完全冷却后方可下种,母种扩繁在接种箱进行无菌操作。先将接种用一切用品、工具和试管母种及培养瓶事先放入接种箱内进行消毒。操作人员从接种口把手伸入箱内,在消毒碗内点燃至少2袋起舞消毒剂,进行薰蒸消毒。随即用袖头把接种口堵塞严密,密闭30 min。

操作人员将手洗净,并用75%酒精擦洗1遍,通过袖头伸入接种箱。再用75%酒精把手连同手腕部位一并擦洗1遍,用皮筋把袖头在手腕部扎紧,严防杂菌进入箱内。点着酒精灯,把接种工具用75%酒精擦洗1遍再放在酒精灯上方燎烤消毒;拿起母种试管,用75%酒精擦洗管口周围,并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燎烤一下。打开母种试管,用接种工具将试管母种切割成0.5 mm×0.5 mm大小菌块,在靠近酒精灯的无菌区进行放种,每瓶放种2~3块。

1.5 液体菌种培养

为利于菌种繁殖和菌丝生长,应将放完种的培养瓶放置黑暗环境中,在摇床上进行振荡培养,可全天24 h不停振荡培养或间歇式每隔1 h左右振摇1次,每次30 min左右。经过8~12 d振荡培养,瓶中便有大量絮状、片状菌丝体和菌丝球充满整个培养瓶;若无摇床条件,可用手摇措施振动瓶液,每隔1~2 h摇动1次为好。注意不可将营养液打湿封膜或棉塞。

2 培养基原料配制

2.1 原料配方

实践表明,人工代料栽培还是选用大米(杂交米)作主料为最好,具有发菌均匀、出草快、产量高的特点。每瓶装大米30 g、黄豆粉(豆面)3 g、营养液50 mL;营养液配方为水1 000 mL(pH值6~7)、葡萄糖25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氢钾1.5 g、硫酸镁1 g、柠檬酸铵1 g、维生素B1 2片。

2.2 实例

为提高拌料和装瓶的效率,可一次性拌好能装1 000~2 000瓶的原料,同时应精确地计算出主料和各种辅料的用量。

现以每批装1 000瓶为例,配料如下。主料:大米30 g×1 000=30 kg,黄豆粉3 g×1 000=3 kg;辅料:水50 g×1 000=50 kg,葡萄糖1 250 g,蛋白胨500 g,磷酸二氢钾150 g,硫酸镁50 g,柠檬酸铵50 g,维生素B1 100片。

3 拌料

在地坪上铺1块干净塑料布,将上述2种主料称好倒在塑料布上充分掺拌均匀。再将几种辅料分别精准秤好倒入50 kg的水中,充分搅拌使其溶化。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以pH值6~7为准。

4 装瓶

可分别自制几个能定量盛装33 g主料(大米30 g,黄豆粉3 g)的容器和定量盛装50 mL液体的容器进行装瓶。装瓶时,应先装主料,再装营养液,装好后用皮筋封好膜后,摇动瓶里原料,使固体与液体充分混合均匀,以利于发菌好、生长整齐。

5 灭菌

可用高压蒸汽炉进行灭菌,即在121 ℃高温和1.5 kg/m2的压力下密闭灭菌30 min,冷却后取出即可;也可常压灭菌,当温度升至100 ℃时,再改小火维持8~10 h即可,闷锅一夜,次日早出锅接种。

6 接种

于接种箱中进行无菌操作,点燃酒精灯,在靠近酒精灯的安全区打开液体菌种瓶,用吸液管吸取液体菌种,每瓶以4~5 mL种量均匀喷注到培养基上,立即封口扎紧(下种量要均匀,喷注菌种尽量匀称);接好一批培养瓶后及时转入培养室(黑暗环境)进行菌丝培养;接种操作每批之间必须重新消毒,点燃起舞消毒剂2~3袋(第1箱消毒时3袋,之后2袋)。密闭30 min即达消毒效果;将接种好培养瓶整齐摆放在培养架上。

7 菌丝培养

蛹虫草属中低温真菌类,菌丝最适宜生长温度是15~25 ℃,子座最适宜温度为18~22 ℃。要求培养室内具备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基本条件;培养室放置培养架,培养架可设6~7层,层高40 cm,保证每个培养瓶都能得到光照。一般25~30 m2的房间可摆放10 000个培养瓶,可生产80 kg左右干品。

7.1 初始阶段(前5 d)

菌丝萌发阶段,要求做到“三控”:一是控光,需要黑暗环境;二是控温,培养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5~18 ℃;三是控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

接种第2天,培养瓶料面上可见到点片或连片发菌;第3天菌丝已大面积展开,占领料面50%以上;第4天菌丝占领料面80%以上;第5天菌丝全部发满料面,并已开始向培养基内渗透一指左右。稀释与未稀释菌种,其菌丝萌发能力完全相同,采取稀释2~3倍方法可解决菌种不足问题。经过5 d时间培养,培养瓶里菌丝很快布满整个料面。

7.2 待菌丝布满料面后(5 d后)

可将温度提高至20~23 ℃,再继续培养15 d左右,菌丝就可吃透整瓶培养基,至此菌丝就完成营养生长阶段,标志菌丝体已发育成熟,开始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7.3 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接种后20 d左右)

进行光照刺激,促进菌丝体转色。打开日光灯,进行全天24 h光照,直到蛹虫草发芽长出小子实体时,再改为白天光照14~15 h,夜晚关灯。白天温度控制在20 ℃,晚上控制在10 ℃左右,通过温差刺激能促进菌丝快速发育;室内湿度60%~65%。见光第1天,料面上菌丝出现微黄;第2天显现正黄色;第3天培养基内菌丝全变鲜黄或米黄色;第4天整瓶呈橘黄色;第5~7天,菌丝基本转完色;第7~10天,料面上出现米粒大小原基。

8 出草管理

经菌丝体生长发育,待培养基料面有突起形成米粒状原基时,蛹虫草即行发芽出草。

8.1 扎孔透气

将牙签或铁丝经75%酒精擦洗消毒后,在封口膜上扎6~8个通气孔,加强气体交换,促使子实体的生长。

8.2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打开换气扇或用电风扇吹风,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以便补充新鲜空气和排出CO2,防止CO2积累过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响生长发育。

8.3 温湿度管理

到了出草阶段,温度和湿度对子实体的生长十分重要。温度控制在18~21 ℃。尽量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85%。室内湿度过小时,瓶内培养基容易提早失水而影响产量;若室内湿度过大时,容易诱发气生菌丝,对子实体生长同样不利。可采取在地面上洒水或泼水,空间用空气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无条件用空气加湿器者,可用喷雾器在空间喷雾增湿。

8.4 光照管理

生长一段时间,部分瓶里的子实体有一边倒现象,这是由于蛹虫草较强的趋光性所致。因此,应注意在子实体形成后可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培养瓶与光源相对方向,让其受光均匀,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9 采收

经过45~50 d的精心培育,子实体长至7~8 cm,子实体呈橘红色或橘黄色棒状,顶端出现许多小刺时,表明子实体已经成熟,这时就可采收;打开培养瓶封口膜,用消毒的摄子小心夹出子实体,注意不要碰伤子实体表皮,也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拉断,影响商品价值;将采收的子实体放在干净的器具内,低温烘干或在空调或电风扇下吹干,不可在太阳下晒干,以免褪色影响商品价值。晾干标准:用手一捏即碎,然后再放空气中让其回潮,再用手一捏又不碎即可,干燥好的子实体装袋密封待售。

10 参考文献

[1] 张显科,刘文霞.不同培养料栽培蛹虫草试验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7(2):21-22.

[2] 李美娜,吴谢军,李春燕,等.人工栽培蛹虫草退化现象的分子分析[J].菌物系统,2003(2):277-282.

[3] 彭国平,袁永泰.冬虫夏草与人工蛹虫草的成分比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26-27.

[4] 林群英,宋斌,李泰辉.蛹虫草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4):154-157.

[5] 代君君,范涛,吴传华.人工栽培蛹虫草研究的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469-5471.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下基于MOOC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不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