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2-06-23 11:35:33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选用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生命体征、血脂的监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心肌梗死; 房颤; 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46-03

doi:10.14033/ki.cfmr.2016.12.02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组发病急骤、转变快、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疾病,因心肌持续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力衰竭、肌功能断裂和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威胁作用[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长期吸烟酗酒人群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控制“三高”水平、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也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有先兆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上腹部疼痛、胸闷、气促、心慌、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所以患者出现这些情况时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症状,降低血脂水平。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表现为烦躁、出汗、胸骨后放射性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濒死感和心电图改变等[3]。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心律失常,而房颤就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患者出现房颤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试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试验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具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经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和试验室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患者入院前已经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5~82岁,平均(55.62±6.73)岁,其中药物配合溶栓治疗17例,药物配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5例,药物配合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1~79岁,平均(56.55±4.28)岁,其中药物配合溶栓治疗15例,药物配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4例,药物配合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进行吸氧、抗血小板、抗凝、镇痛、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钙拮抗药等药物进行相关治疗,对照组采用上述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降血脂。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美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是临床使用最多和疗效较好的他汀类药物,具有抗血栓、预防房颤、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药物用量为:普伐他汀1次/d,20~40 mg/次,饭后服用。洛伐他汀1次/d,20 mg/次,饭后服用。辛伐他汀3次/d,饭后服用10 mg/次。高胆固醇患者可以服用20 mg/次。阿托伐他汀1次/d,10 mg/次,饭后服用。美伐他汀3次/d,10 mg/次。氟伐他汀1次/d,20~40 mg/次,晚饭后服用。坚持服用3个月,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血脂水平、心率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大类。阵发性房颤是指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2 d,1周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房颤。持续性房颤是指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7 d,需要通过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房颤。永久性房颤是指治疗措施不能回复正常或短时间恢复正常后继发房颤。测定血脂水平指标有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和三酰甘油(TG)。TC、TG、LDL-C越高,说明患者血脂水平越高,HDL-C越高,说明血脂水平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指标比较

经过3个月的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房颤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房颤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极高,医疗卫生组织逐步完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系统,使患者尽早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临床主要采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钙拮抗药、早期补充镁离子等药物联合用药,配合吸氧、镇痛治疗,同时采用溶栓治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支架植入术等治疗方法,可以消除血栓,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改善患者心功能[4]。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和手术后都会出现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房颤。房颤主要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液流动力学发生紊乱,心肌正常功能失调,引起泵衰竭,发生房颤[5]。阵发性房颤在一周内可以恢复正常,但是要注意防止复发,复发后就难以控制和治疗。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增加了心肌耗氧量,造成心功能损害,而且增大了发生血栓栓塞的概率[6]。房颤严重患者就会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心绞痛、心功能不全、肺水肿、中风等,严重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对其生命构成威胁[7]。临床实践经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心肌的供血量,减轻心血管压力,增强心功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具有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发生血栓栓塞。维持正常窦性心律,预防发生房颤,同时降低房颤风险。减低蛋白反应,抑制炎性分子,防止房颤复发[8]。

本文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对预防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房颤有着明显的作用,减少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参考文献

[1]周志堂.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81-83.

[2]周志堂,林俊华,杨彬.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56-59.

[3]邓智.缬沙坦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3-15.

[4]涂常莹.他汀类药物干预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5):805-807.

[5]郑平,孔祥启,粟连辉,等.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63-65.

[6]李萍.他汀类药物调脂外作用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49-153.

[7]庄端蓉,陈颖敏.他汀类药物作为心房颤动上游治疗的研究状况[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5):441-443.

[8]陈晨,王联发.他汀类药物防治心房颤动的机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6):1066-1068.

上一篇:优质护理模式在脑梗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食道癌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