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时间:2022-06-23 10:52:4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摘要产业转移是新一轮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基本趋势,是国家实现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定位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求,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

关键词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中部地区崛起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59-0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受国外市场需求减弱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重要节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缺乏政策和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式、集约式转移不足,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有待创新,区域联动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皖江各城市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牢牢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承载能力,科学承接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环境。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战略定位

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定位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求,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

(一)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坚持产业承接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加强思想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和能源保障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在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中发挥脊梁作用,带动和促进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奋力崛起。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敢想敢做,大力创新承接方式、承接政策,努力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中部地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放型经济区域。

坚持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产业承接要有所取舍,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能盲目的承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榜样。

(二)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

把握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充分发挥临江通海、环境容量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壮大冶金、建材等现有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化工等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壮大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轻纺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城市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

着力打造皖江城市带,培育中部区域的增长极。发挥综合优势,扬长补短。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全方位的无缝对接,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依靠高科技,发挥皖江城市带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速皖江城市带建设,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使皖江城市带具有强带动力的增长极。充分发挥皖南,皖西地区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把以黄山重点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建设成世界级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2]陈甬军,陈爱贞.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当代经济研究,2004,(12).

[3]胡星.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战略的路径选择.中州学刊,2007,(5).

上一篇:环鄱阳湖经济圈农产品出口问题 下一篇: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