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1 02:44:15

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指为了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本文介绍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主要理论及学术讨论情况。

关键词土地征用制度 农民权益 制度缺陷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34-02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征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使许多地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理论界涌现出大量关于地征用制度的研究文献。笔者就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主要理论及学术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述

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研究评述

(一)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土地征用制度的滥用与“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确。

王瑞华,卢彬(2008)认为在我国《宪法》规定只为某个或某些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利益需要,是不能征用集体土地的。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没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董永在(2007)也提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而《土地管理法》中又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刘向南,曲福田(2005)通过对国外几种强制征用土地的法律规定得出以中国目前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属于一般原则的方式。对公共利益的含义是模糊的,而且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行政程序来对此进行必要的补充。

2、征地过程中所制定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有失公平。

李集合(2008)对于征收补偿的原则,各国立法的规定并不一致,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做法的前提下,把有关土地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大致有以下三种:完全补偿原则、不完全补偿原则、相当补偿原则,按照这三种原则的指导,首先他认为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土地征收征用的补偿原则为非营利性征地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其余采用完全补偿原则;其次,修改土地管理法,界定非营利性征地。哪些征地不具有营利性,可给予不完全补偿,哪些具有营利性,应给予完全补偿。最后,完善征地补偿机翩,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刘畅(2005)通过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认为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与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适应的,带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我国同国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相比较其缺陷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补偿标准偏低。他认为目前我国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出来的,在制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时,政府并没有把征用土地看成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不仅没有考虑土地权人丧失土地的间接损失,就是直接损失的补偿标准都只是根据耕地常年产值来制定,尽管现行《土地管理法》提高了补偿的倍数,但远未消除低成本征地的不合理状况,补偿金额明显偏低;其次,没有考虑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没有遵循最有效利用的原则,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土地的位置、环境质量等经济因素的不同均会导致地价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块土地,不同的投资水平也会出现产量的差别,但我国实行的按统一标准给予补偿显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这一“级差地租”。最后,他总结为现行的补偿机制没有遵循最有效利用的原则。在理论上,用地单位应该按照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获得被征用土地的使用权,被征地农民应该按照公平市场价格获得失地补偿,发达国家也是参照这一原则给予农民补偿,但在我国现实中,用地单位根据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支付给失地农民的补偿金却少得多,而其获得土地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上交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

3、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我国当下不健全的补偿机制下通常采取的是各地普遍采取征地后一次性支付补偿金的方式,然后让农民自谋职业。由于补偿金偏低,加上在城市就业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引起了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的现象,由于缺乏非农技能及社会保障及户籍的限制使得在我国农业人口大国中出现了新型的“三无农民”的弱势群体。

王永谦(2008)认为,农民养老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土地征用前,农民的土地收益虽然不高,但收入稳定,能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在劳动力尚存的情况下能继续依靠土地产出来维持自身生存,在劳动力完全丧失以后也可以依靠家庭来实现养老。土地征用后,在现行的补偿机制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使失地农民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由于补偿费低,失地农民的一切生活资料都要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微薄的土地补偿费连数年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创业资金更是普遍缺乏,生活水平下降;其次,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重重。土地被征以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失去土地后,农民失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减轻农民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补助额有限(最高为30%,而且有的项目还不予报销),失地农民拿到的几万元安置费只够维持几年的基本生活,要从这部分钱中拿出一部分来看病,极有可能造成钱花了,病也没看好,吃饭又成了问题。曲珍英(2009)认为现行土地管理法及配套法规在损害农民权益方面总结为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现行上地征用制度下土地增值收益农民无份;其次,征地权滥用,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征用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是众多侵权因素之首。

4、在征地过程中基层政府组织所表现出来角色错位

张晓云,杨俊(2009)认为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个人谋求利益主要原因是由于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土地征用制度在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运行也体现出来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郑钟净(2008)认为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建立地主政府与农民的博弈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倾向,并与开发者结盟作为博弈共同主体成为土地征用博弈的核心,即对上形成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对下形成与农民的博弈.这是造成土地征用社会冲突的根本因素。

(二)对现行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路径趋势分析

对我国土地征用改革的研究中,学术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们现行土地征用制度。

1、从产权问题上,崔兆霞(2006)认为,农民集体的土地产权利益得到明确体现和保护,特别提到农地转为非农的建设用地时,农地的发展权从我国现行征用价格的情况看,农村集体所有权中似乎确实不含有此项权利,此项权利目前似乎确实仍然是由国家所持有。究竟将此项权利划定给农村集体还是明确设定在国家手里,此事涉及各方利益,事关重大。刘迪香,刘小莉也从农民的完全产权中发展权的角度来研究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认为明确设立农民集体土地发展权,赋予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法人地位,从而赋予农民集体所有权与全民或国有土地所有权平等的法律地位,消除国有土地所有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功能的挤压和越位或替代,这是改革完善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关键所在。穆松林,高建华(2009)在借鉴了美、英、法模式土地发展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保护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及利用者的利益,尤其是保护被征地广大农民的利益,仍是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发展权即是一例。

2、从农地征用的补偿问题上,郭依静(2009)认为 ,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增加了补偿条款,但遗憾的是没有规定补偿标准。就中国目前行政补偿原则的现状来讲,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大、抚慰色彩浓的特点,不能为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提供有力保护。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征收补偿范围应包括因征收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从对土地所有权的补偿扩大到土地使用权的补偿,补偿范围涉及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形态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项目,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3种,郭依静认为这是征地补偿范围和标准中应予补偿的一项重要内容。张为杰,宫芳(2009)认为我国征用补偿的标准过低,对补偿程序,补偿模式,补偿金的给予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在土地征用补偿费上特别指出不直接支付被征地集体和农民,而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划人劳动部门安置的专用账户,直接落实到被安置人员的个人账户上。对征地农民按年龄实行不同的生活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另一种做法可以采用补偿金额的年收益率等于土地在原有用途的收益率,这样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水平。纪昌品、汤鸿(2007)基于土地生产功能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从征用前和征用后来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征用后的不同土地用途灵活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3、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程序上,国内学者主要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程序,窦衍瑞、王珍行分析我国当前土地征用程序的制度缺陷,同时结合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实践,主张从以下几点构建我国土地征用的法律程序,首先单独设立公共利益审查程序,土地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征用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因此,公共利益的审查应当是土地征用乃至行政征收、征用程序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公正构建土地征用补偿的数额、方式确定程序;第三,原则上确立事先补偿;第四,明确规定土地征用救济程序;最后,立法设立土地评估价值(价格)。

二、在土地征用制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观近几年土地征用制度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上述综述中所提到的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改革势在必行。但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对有些问题达成共识的同时,有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在土地征用的补偿问题上,各个研究成果都指出我国现行的依据土地作为农用在生产产值的倍数来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但在具体的有什么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估耕地的价值,除了可以用直观的生产产值来评估的耕地的经济价值之外,如耕地的生态价值等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方法来正确的确定测算其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补偿标准进行后续完善的同时缺少一个合理的依据。

2、在农民的产权问题上,各学者都普遍认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要尊要农民对土地的完全产权,不仅表现在补偿标准的提高,同时农民还要分享土地征用后由于用途的改变还表现出的增值收益。但在增值收益的问题上,笔者觉得还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这个增值收益分配的标准,分配的对象及比例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向南,曲福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问题综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

[2]董永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现代经济, 2007,第6卷第9期.

[3]刘贵丰.试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集体经济, 2008,(07下).

[4]袁产云.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公共利益的特点及其界定.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5]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国外房地产博览,2005,(06).

上一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下一篇: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贫困学生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