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6-23 09:33:36

冻疮的治疗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冻疮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11月~2013年03月收治的138例冻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引起冻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的年龄、自身免疫状况、环境寒冷程度等。冻疮治疗方法要依据年龄、冻伤部位、冻伤的程度和综合分析患者的免疫能力选用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法。结论:冻疮的治疗要依据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治疗效果好。易发冻疮患者及易发部位要有合理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冻疮;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2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8例病例中男性87例(占比63.04‰),女性为51例(占比36.96),年龄在16-25岁的73例(占比52.90),25-35岁的31例(占比22.46),35-45岁15例(占比10.87),45-67岁的19例(占比13.77),平均年龄38岁。其中Ⅰ度冻疮(红斑型)94例(占比68.16),Ⅱ度冻疮(水泡型)32例(占比23.19),Ⅲ度冻疮(坏疽型)12例(占比8.69)。所有病例均有野外寒冷环境长时间滞留史,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临床表现确诊为冻疮,均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我们采取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依据病情而定。局部治疗方法是对未形成溃疡的冻疮,可涂敷紫云膏,1次d,Ⅰ度(红斑型)冻疮可选用10%樟脑软膏涂敷患部,2次d。局部发生水泡和糜烂者,可涂敷10%氧化锌软膏。发生溃烂并感染者,局部要以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清除溢出的粘液后,涂敷溃疡膏(0.5‰林可霉素乳膏或鱼石脂软膏)以控制细菌感染。全身治疗方法是口服烟酸可100/次,3次d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口服维生素E胶囊100/次,3次d以促进肌肉生长。对于化验血常规中性>0.8,WBC>10x109 mmol/l的患者或溃疡感染严重者,我们用林可霉素注射液1.8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以解除感染,观察治疗的效果。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 治愈 局部肿胀感消失,溃疡破损皮肤结痂脱落,暖热后无瘙痒感。好转 溃疡破损皮肤愈合,局部仍然有轻度肿胀感,暖热后有瘙痒。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 138例病例经过局部和全身治疗,其中97例于2周内治愈出院,22例于3周内治愈出院,9例于4周内治愈出院,总治愈率100。

3 讨论

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疾病[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空气中,加上患者末梢血液循环较差为主要发病因素,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户外工作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均为本病诱因[2]。其发病机制为受冻部位的皮下动脉由于寒冷的刺激而收缩,导致血流瘀滞、组织缺氧引起细胞损伤,如果受冻时间较长,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麻痹而出现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发本病[3]。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好发于肢端、耳廓、鼻尖等末梢部位,冻伤部位常有肿胀感,暖热后瘙痒,溃烂后疼痛。我们根据病情采取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未形成溃疡的冻疮,涂敷紫云膏,1次d以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Ⅰ度冻疮可选用10%樟脑软膏涂敷患部,2次d,以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而使患部有清凉感。局部发生水泡和糜烂者,可涂敷10%氧化锌软膏以收敛保护及干燥创面。发生溃烂并感染者,局部以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清除溢出的粘液后,涂敷溃疡膏(0.5‰林可霉素乳膏或鱼石脂软膏)以控制细菌感染。口服烟酸100/次,3次d用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口服维生素E胶囊100/次,3次d以促进肌肉生长,加快冻伤组织的修复。对Ⅲ度冻疮或化验血常规中性>0.8,WBC>10x109 mmol/l的病例,我们用林可霉素注射液1.8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或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类抗生素以解除细菌感染。瘙痒严重时可用氯苯那敏4mg次、3次d抗过敏。我们认为冻疮治疗方法要依据冻伤部位、冻伤的程度和综合分析患者的免疫能力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注意在治疗冻疮的过程中,不能对冻伤部位进行热水泡或炉火烘烤,以免加重溃烂和感染;对每年冬天好发冻疮的患者,到了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长时间暴露在湿冷的环境中而引发冻疮;要坚持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到了冬季要加强局部按摩,注意保暖,以减少冻疮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张石革 皮肤病性病用药备忘录[M]1版.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41.

[2]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9.

[3]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9.

上一篇:宫颈癌合并妊娠1例 下一篇:放射免疫在核医学中的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