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AMC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23 06:23:52

新形势下地方AMC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在对华融、信达2015年财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不良资产市场呈现出的新的监管态势,探讨地方AMC未来的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职能。

关键词:地方AMC;发展策略;不良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07-04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三期叠加”效应日益明显,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容。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15年底,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9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94%[1],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持续增加。为有效推进金融体系内风险的真实释放,2016年监管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不良资产业务的收购、转让。AMC在新一波不良资产剥离大潮中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

综合来看,国内不良资产市场的参与主体日益形成“四大AMC+地方AMC”的“4+1”格局,部分省市甚至呈现出“4+2”格局。由于历史及发展定位因素,以华融、信达、长城与东方为代表的四大AMC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融)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两家公司近年来已经通过股改上市,在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对两者进行分析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地方AMC将日益成为防范化解区域系统金融风险的不可或缺力量。截至2016年6月份,累计已有26家地方AMC 获得业务牌照。但是由于地方AMC成立时间短,面临着政策瓶颈多,业务开展程度不深,发展策略不明晰等系列问题。分析研究华融、信达近年来的业务发展情况,将对地方AMC在新形势下厘清发展战略、明晰业务体系起到较大的借鉴作用。

一、华融、信达公司的经营情况分析

(一)经营业绩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型金融业务体系初步成型

2015年,华融和信达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重要经营指标均大幅提升。营收方面,华融和信达的增长率分别达到32.1%和31.7%。总资产方面,华融和信达的增长率分别达到44.3%和31.1%,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二者综合型金融业务体系的初步成型,投资与资产管理及金融服务两大业务板块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不良资产业务增速的放缓。

虽然两大AMC都在朝着构建综合型金融业务体系的战略方向迈进,但两者的业务重点还是出现分化。华融的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占比由2014年的9.9%增至2015年的15.9%,而金融服务业务则降低至31.1%,相反,信达的金融服务业务增幅增至36.8%。

(二)“负债驱动”成为主流业务模式,但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仍保持在安全边际内

自2012年来,华融的资产负债率连续四年稳定在86%水平以上,信达则从2012年的76.1%增至2015年的84.5%,并于6月份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1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呈现出更为积极扩张的发展态势。综合来看,借债依旧是两大AMC发展的最重要资金来源,“负债驱动”成为主流业务模式。

由于华融于2015年10月成功上市,资本的增加使得资本充足率较2014年明显增加,由2014年的13.6%增至2015年的14.8%,杠杆率也有所下降,由2014年的6.3x降至2015年的6.1x。相比华融,由于信达的业务整体更为激进,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幅超过资本的增幅,使得其资本充足率由2014年的18.08%降至2015年的16.11%,杠杆率由2014年的5.3x增至2015年的6.4x。但综合来看,两者资本充足率都在12.5%的监管线上,杠杆率也都在8倍的安全边际之内。但由于两者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已经逼近监管红线,势必也将对其进一步地加速扩张带来瓶颈。

(三)处置类业务均保持高速增长,但对重组类业务分化较大,预示着该类业务的高度不确定性

在处置类业务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不良资产扩容的影响,两大AMC均实现了16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华融的增速明显不如信达。信达的处置类业务在2015年明显发力,且新增业务规模已经超过重组类新增业务,标志着信达不良资产业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但在收购重组类业务方面,两家AMC分化较大。相比2014年,华融的重组类业务实现了29.6%的增幅,仍处于加速扩张通道,信达该项业务在2011―2014年快速增长,2015年却降低了30.8%,明显收缩了新增规模。除业务导向因素之外,这也预示着重组类业务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未来将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业务风险在持续累积,从重组类业务的逾期情况不断增加就可发现端倪。华融重组类业务逾期1―90天、逾期91―360天和逾期361天至三年,均较2014年大幅提升,信达该类业务逾期361天至三年,相比2014年也增加了30.9%,这表明重组类业务的逾期压力持续增加,风险不断扩大。

(四)依托较强的资产定价和项目甄别能力,业务收益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处置类业务方面,华融的内部收益率自2012年以来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2015年大幅增至20.2%。信达的内部收益率则出现小幅波动,但也由2014年的18.6%提升至2015年的20.4%,但两者都维持在较高的收益水平上。由于收购处置类业务的收益来源主要来自于买入和卖出不良债权资产之间的差价,两大AMC依托较强的资产定价能力,获取了较高的内部收益率。

在重组类业务方面,由于华融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扩张战略,导致其年化收益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信达重组类业务月均年化收益率指标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从2014年开始月均年月收益率指标下降趋势趋于平稳,2015年小幅降至11.7%。由于重组类业务的处置方式、现金流在不良资产被收购时就已经基本确定,近些年来在国家降低融资成本的大环境下虽然两大AMC下调了重组方案的预期收益率,但依托较强的项目筛选能力,两大AMC依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率。

(五)不良资产收购向银行金融机构转移,但业务渠道持续下沉,挤压地方AMC上游业务

整体来看,受当前银行业资产持续恶化、不良资产双升的影响,华融、信达金融类新增不良债权持续向银行金融机构转移,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不良债权资产则呈现下降态势。在银行金融机构中,两家AMC来源于大型商业机构的不良债权业务较上年同期均大幅下降,而来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份额均较上年增加,分别达到48.8%和49.6%,分别比2014年增加26.9%和21.9%。由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地方背景浓厚,与地方AMC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历来是地方AMC不良资产收购的主要来源,华融、信达凭借雄厚的实力强势切入,势必会挤压地方AMC的上游业务。

二、当前地方AMC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AMC牌照稀缺价值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若银行继续按照2015年的出表速度,其释放的不良资产将在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间达到AMC行业资本承受的上限[2]。这势必需要更多的地方AMC加入进来,扩大不良资产的承接容量,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的限制[3]也将进一步突破。截至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地方AMC已达到26家,温州、青岛和厦门等地级市/计划单列市也已成立或筹建地方AMC,苏州等地也在积极申请当中。不良资产承压之下,地方AMC审批势必会进一步放开,甚至不排除对业务开展区域限制的逐步解除,导致地方AMC牌照的稀缺性降低,市场化竞争日趋白热化。

(二)通道业务遭到禁止

由于目前地方AMC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较弱,大多地方AMC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不良资产通道业务上。但是由于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加速积累,监管层为引导AMC重回风险化解和资产价值挖掘提升的轨道,2016年3月18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56号),要求规范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禁止AMC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规范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禁止AMC借不良资产处置名义收购正常资产或为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3]。通道业务遭到禁止,将对部分地方AMC的业务产生较大影响,仅仅依靠单一业务、单一渠道的地方AMC势必会举步维艰。

(三)非金融企业属性限制了业务创新

由于不拥有金融牌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无法享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便利的同时,也限制了业务创新。以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例,新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对象主要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于地方AMC不是金融机构,自然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这便无法对证券化产品进行申购,更无法深度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中。

三、新形势下地方AMC发展策略的启示

(一)升级发展模式,探索打造金控平台

综合型金融业务体系能够有效熨平不良资产行业周期性的特征,保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这能有效满足大部分地方AMC的当前的考核机制。另外,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布局能够使地方AMC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降低融资成本。近年来四大AMC纷纷拓展业务领域,搭建金控平台,朝着金融全牌照迈进,金控平台多已现雏形。受制于地方AMC的发展定位与规模掣肘,建议地方AMC可与拥有其他牌照的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控平台。以浙商资产为例,浙江东方拟注入包括浙商资产在内的71.69亿金融资产,打造不良资产管理、信托、期货与保险为一体的金控平台。通过打通AMC业务开展过程中不良资产获取、处置、融资渠道等关键环节,形成专业化的全产业链,激发协同效应[4]。

(二)优化业务结构,审慎开展重组类业务

综合来看,当前AMC不良资产业务主要分为处置类、重组类和创新类业务三大类型。基于当前金融机构释放的不良资产规模加速扩容的有利形势,地方AMC应着力扩张处置类业务,强化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真正发挥地方AMC防范化解区域系统金融风险的独特职能。从长远看,应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不良资产”与特殊机会基金等创新型业务进行前瞻性布局。

但是,地方AMC应审慎开展重组类业务。通过对两大AMC年报分析发现,华融重组后的债务再次发生逾期的比例自2014年始呈现上升势头,逾期金额占总额比例由2014年的3%增至3.4%,信达则从2013年始开始攀升,逾期金额占总额比例由2013年的1.6%增至2015年的3%。另外,由于目前重组类业务主要分布在房地产行业,2015年两大AMC重组类业务中房地产行业占比都超过50%。不同于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周期,2002年左右是中国经济繁荣周期的开端,但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长L型将长期存在,资产价格已然居于高位,处于从周期顶部开始下行的阶段,这些不良信贷资产很可能会随着经济下行逐步贬值,而不是像上一轮不良资产那样蕴藏着巨大价值。同样,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美国加息预期升温和人民币贬值也会加速资金流出房地产市场,使得中国的资产价格面临着重估的风险,一旦人民币贬值和资金持续流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资产价格调整的导火索。信达重组类业务在2015年收缩了房地产行业比例值得高度警惕。

(三)强化定价能力,提升项目内部收益率

不良资产处置类业务的收益来源主要来自于买入和卖出不良债权资产之间的差价,资产定价能力直接决定着AMC的盈利能力,但资产包的真实价值确定却极为复杂。一般来讲,银行不良资产的出售主要分为10笔(户)债权以下和债权资产包两类。以非批量不良债权为例,投标前往往要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持续运营能力、经营性现金流、还款意愿及能力、抵押物价值、抵质押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重复抵押导致抵押物灭失、主张抵押物的法律程序和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需要有一个通盘考虑。而不良资产包可能由几百甚至上千项不良债权构成,AMC要在准备投标的短时间内对资产包的诸多单项资产一一做出判断,确定整个资产包的价值,从而给出商务谈判的策略与价格指引,以及资产包处置的时间周期和资金成本。只有具备较高的资产定价能力,AMC获取较高水平的盈利才能得到保障。虽然地方AMC已经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以较低的折扣价格收购不良资产,但这样的折扣只是对于账面本息而言的,不良资产的价值与账面价格并无必然联系,AMC的盈利仍然依赖于对资产包真实价值的判断。因此,强化资产定价能力,才是地方AMC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

(四)放大财务杠杆,快速做大业务规模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高杠杆高收益率的行业,通过上文分析发现,杠杆率水平是AMC快速发展和保持高水平盈利的关键驱动因素。2015年报显示,中国华融和信达权益乘数分别为7.3和6.4,ROE则达到17.29%和14.38%,远超其他类型金融企业。但不同于华融、信达,由于大部分地方AMC缺乏针对性强的扶持引导政策,加之多为国企背景,对持续盈利有着刚性要求。另外,融资成本的高企,也导致地方AMC不敢轻易放大杠杆,限制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做大。

未来地方AMC将日益纳入监管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也将逐渐比照四大AMC执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相关规定,AMC最低资本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含表外资产)的12.5%[5],这意味着AMC最高可以放大至8倍的杠杆水平。若以地方AMC注册资本10亿计算,则可达到80亿的业务规模。这就能够有效促进地方AMC快速做大业务规模,更好地发挥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职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R].2015.

[2] 中投证券.信达、华融报表揭示我国不良资产内部结构变化[EB/OL].腾讯财经,2016-05-30.

[3] 财政部,银监会.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S].2012-02-02.

[4] 浙江东方拟注入大股东约70亿金融资产[EB/OL].新浪财经,2016-03-15.

[5] 银监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银监发[2011]20号)[S].2011-03-08.

上一篇:网络模式下的学校财务报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 下一篇:龙岩市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