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3 06:18:00

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就此提出论点,提出合理化意见,以期能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公民道德;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成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对不良思潮的抵御、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思想上极易出现“价值真空”,对于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能够满足眼前众多需求的价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们去信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其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们自身也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重视个人权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以上思想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态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奉献的少,希望得到的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关心集体太少。一些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学校事务,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

3.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找“”替考,甚至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我们不应忽视大学生在成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4.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对道德行为中的善恶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方面却并不十分理想,知与行相脱离。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时刻表现出应有的公民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形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应有恰当的社会角色表现。然而,如今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讲公德、道德修养差的现象,显然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人们对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形象期待相去甚远。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

大学生作为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受各种享乐、拜金、功利、欺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二,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三,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

高校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思路和模式,优化德育系统,在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设队伍、增加投入和营造氛围等综合德育实施机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还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人生观教育,又要结合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从制止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抓起,同时教育大学生要用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耻辱观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起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迈进。

第二,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与教育机制创新。除了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般公民道德外,高校还应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且大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应具有更高的层次,还应包括科学道德、经济道德、生态道德、信息道德等内容。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杜绝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建设。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机制,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加强自律性,真正把公民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在实践中修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程,加大学校德育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德育监督评估机制。为了保障德育工程的有效完成,各高校应当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地配备相应编制,培养德育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注意管理并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另外,要完善大学生德育监督评估机制,高校领导要专项负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定期调查并做出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实施效果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做到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汇总全面、信息反馈及时,用制度来倡导、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开展德育的多元化教育,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第一,应开拓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多元化。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德育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而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及家庭在引导上的失范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力度,单一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第二,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配合,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两大着力点上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弘扬仁爱精神、提倡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道主义观念。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奉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培养大学生仁爱的宽广胸怀,增强人际相融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完善的德育考评标准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的德育考评工作,主要以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德能素质为评价指标,这基本上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德育考评就是通过对学生德育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把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当然,德育考评的具体标准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为依据,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学生在学校里、社会上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发展演变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6—58.

[2]吴胜利,何菁.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207—208.

[3]刘向阳.浅谈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J].实事求是,2011(5):25—27.

上一篇:消防安全的“守护神” 下一篇: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