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定位探析

时间:2022-06-23 04:07:22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定位探析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大学生在图书馆汲取知识的力量,坚定追求真理的理想,陶冶其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内在精神气质。高校图书馆开发与锻炼大学生体内潜能;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引导其品格形成,并掌握生产技能,确立特定化的社会角色;自我预测,发现自我,不断审视、评价个人内涵与知识素养,推动大学生预期社会化到成年期社会化的顺利转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定位

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要标志,而社会化是人从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具备社会属性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即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人接受、承传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生活的过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认为“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会心理学》也认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R·哈维格斯特将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步入成年的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青年期阶段,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是其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图书馆作为文化的大众传播介质,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预期社会化到成年期社会化转变的推动

预期社会化是个体为成功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此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人需要继续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大学阶段是个体从少年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期,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化阶段,心智的日益成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潜能均须在这一阶段得到开发与锻炼,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自修殿堂,通过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宽敞舒心的阅读空间、特殊的传播媒介为大学生今后职业角色的逐步定位,为成年期进一步社会化奠定经济能力基础。

人的潜能是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未来可能会爆发的潜在力量。潜能需借助于外在环境的影响与激发,即外在因素作用于主体之上,引起主体内在因素的剧烈反应,进而将内在的力量外化为“能力”,即潜能的外化,表现为“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的大众传播介质,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体内潜能的开发与锻炼。

1.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是人与外界沟通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不善言谈、不善语言表达往往给人留下性格孤僻、能力缺乏等印象,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处事立世的前提,语言表达能力关系到未来事业、婚姻家庭成功与否;而丰富的文献收藏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其可利用文献资源为读者打开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通道,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的能力,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熟悉各类作者的语言表达风格,在阅读中感受美,体味语言的平实、流畅、含蓄、深远与华丽,逐步掌握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提高其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读书,使读者在大脑内蓄积一种力量,一种说话的力量,进而促进其与外界沟通、交流。据了解,读书对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突出效果,能有效训练读者集中注意力,同时加强其记忆力,使其思想更为活跃,进而促进语言爆发期来临,使其尽快步入语言实践阶段。

2.思维能力的开发与丰富

通过阅读各类书籍,理解语言,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能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其想象能力、使其思维具体化,丰富其形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达的过程而内化。[1]思维能力是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高校图书馆可提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环境,通过自学,阅读各类文献资源,增强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提高自身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厚载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形成,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锻炼统筹分析能力,融会贯通输入信息,领悟其实质与核心。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刻。阅读各类图书可使大学生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形成探索性思维,在阅读中寻求生活的规律性,观察视野的广域性。同时大学生可在图书馆自学自修中提高思考问题的敏捷性,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注重知识间的迁移与渗透,形成知识体系,加以吸收。

3.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图书本身就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和知识与信息获取的来源,扩展视野,了解世界,且通过人—书交流,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自然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职能所在,丰富的资源信息,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高校图书馆有着大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其丰富多样的各类纸质、电子资源为个人学习、拓展阅读、扩充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自主择书、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根据自身学习生活需要和兴趣以及个人能力,自主选择需获取的信息;不受课程教学的限制,自主决定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受成绩的好坏、能力的高低等影响,由学生自主补充所需知识,自由探索知识前沿。

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教育功能

(一)品格形成的引导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优雅的读书环境,使读者在自我研习中提高自身素养,进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图书馆的育人职能包括思想教育职能、知识扩充职能、丰富读者文娱生活职能等。思想教育职能的宗旨是要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使读者在阅读中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阅读中立志将祖国传统文明发扬光大,图书馆通过收藏、整理、宣传国内外文献资源,将其所代表的璀璨文明展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民族自豪感。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收集、整理和保存的应当是具有科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资料,其应以学科性和专业性文献为主,注重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传递的内容应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普及性,能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能激励读者树立正确人生目标,保持积极健康心态,能凸显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权威,有引导学生求知的使命,也是学生的自学讲堂,培养学生自觉求知的习惯,并通过求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文化知识的传播

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的储藏与中枢机构,具有广博的知识资源,它所收藏的各类文献和数据库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的知识信息,是最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2] 图书馆可凭借自身优势将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予以推广普及,扩充读者对各类知识的了解和认同。大学以培育高等人才和科学研究为己任,所以,高校图书馆自然以满足科研和育人需求来建设馆藏。不同性质的高等学校,又根据其具体学科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综合院校自然要照顾各学科专业建设,同时重点建设本院校的重点学科;美术院校自然以美术专业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学科不能完全忽视毫无建设。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科之间有其隐秘关联。学生的好奇心是不会被专业限制的,总有多方面的智识需求。高校图书馆多学科知识资源的收集,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系统化、完整性、个性化的知识信息。

(三)生产技能和特定社会角色的培养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着力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其工作重心。高校图书馆以其广阔的专业知识涉猎,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大学生课堂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极大地扩充、拓深所学知识,为今后的生产技能打下基础;同时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知识的传递,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职业兴趣,形成职业偏好,通过学习社会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尽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图书馆通过入藏就业信息资源,使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明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习有关就业政策法规,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提升求职效率 。另外,图书馆具有擅长检索与收集情报信息的专业人才队伍,其可将有关就业技能、就业心理、就业信息等相关图书资料推广给大学生,帮助其向社会化角色过渡。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预测功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的传递,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在大学生面前,使其对未来的职业、事业,未来的婚姻家庭,即将步入的社会有所预测,提早了解,有所准备。大学生通过对所阅读书目的反思,参照图书馆分类体系,可以对个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其他尚未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明确专业定位。大学生通过在图书馆的课外读书生活,洞悉人生百态,对未来职业化进行预演,掌握个人职业人格类型,形成职业价值观,为将来的社会化提供依据,规划人生,确立奋斗目标,有效进行自我测试、自我评估,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避免进入社会后“心理错位”、“就业错位”,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以致用,提高求职能力,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评价作用

评价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高校图书馆本身即是“标准”,一方面提供各种价值观的参照,另一方面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其通过文献传输将各种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庞杂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读书中不断磨厉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提高思考能力,自我诊断个人价值观。同时大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的阅读,了解并把握这个“标准”,进而对照其反观个人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合作意识与能力、运动与健康等人生各方面,加以自我评价与判断,对其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审视,在对照与评价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高校图书馆客观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个人素养及知识架构等发挥导向功能,引导学生自我鉴评,推动学生更加自觉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同时由于图书馆广纳人类古今中外各方面知识,其所提供的价值观及知识评价标准比大学生在其预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能想象和理解的事物更为宽广,在很大程度下冲击、改变并扩充学生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学生可通过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学习,了解个人知识结构现状,有侧重,有目的地建构个人知识库,这为其更快地向成年期社会化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怡.谈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新科教[J].2009年3-4期

[2]马恒通.图书馆知识传播论纲.中国图书馆学[J].2007年第6期

上一篇:A Segmentation Method of Printed Mongolian ... 下一篇:Applied Research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