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剧团

时间:2022-06-23 03:11:22

易俗社: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剧团

1957年,田汉曾说:“现在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的剧团只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茜舞剧团,一个是苏联的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易俗社了。” 易俗社初建时在西安盐店街的顺、直、热、察、绥五省会馆,后来迁到武庙街的原“霓春园”,占地六十多亩。百年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几度夕阳红,而易俗社宛若一棵常青藤,见证了所有的一切。

鲁迅题写“古调独弹”

易俗社的创建要追溯到辛亥革命。1912年,清廷覆亡,新建立的民国政府法令,推行现代礼俗,发辫、跪拜、缠足都被废止,民主共和、男女平等则成为流行观念。为能让不识字的老百姓理解新思想,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陕西籍同盟会会员孙仁玉和李桐轩创办了秦腔剧社——易俗社。

孙仁玉在清朝中过举,后来当中学教员。李桐轩在清朝时是陕西咨议局副议长,民国后曾任陕西修史局总纂、省长署顾问等职。他们让学徒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和戏剧唱法,将学校与剧社的功能合二为一,每期招收的学员,分为甲乙丙三个班,甲班为重点培养,乙班为甲班的替补,成绩优异者补入甲班,丙班同理。

既然是宣传新思想,那当然要有自己的新剧目。孙仁玉亲自操刀,很快就交出了一部《新女子顶嘴》,倡导女子放足。孙仁玉在主持易俗社工作的同时,还要在自己创办的民立中学任教,而学校离他家有十余里之遥。孙仁玉每天步行在这条路上的时候,就在构思新戏,常常一边走一边唱词,高兴时就手舞足蹈,引得路人围观。

孙仁玉不仅能编戏,更能为演戏选好演员。有一次,一个卖羊血的人领着儿子来到易俗社,想送儿子学戏。社里的负责人见他们衣衫褴褛,也没有让那孩子试声,就拒绝了。此时孙仁玉从外面回来,问明情况后,把来人仔细考察一番,发现这是一个可造之材,当即招录入社。这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陕西“戏圣”刘箴俗。

民国初年,易俗社声名渐响的时候,鲁迅正任教育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的科长,戏剧事业即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1924年7月,鲁迅和孙伏园一道前往西安,在社长吕南仲的招待下,观看了易俗社的秦腔表演。当日上演了一出《双锦衣》,讲的是南宋主战派与主和派间的斗争。当鲁迅看到张邦昌当皇帝还没有83天的情节时,禁不住会心一笑,知道这是在讽刺当年的袁世凯;而当老将宗泽挂帅出征,鲁迅说:“很不错,像一个忠良的元帅形象。”鲁迅在三天时间里,五次到易俗社看戏,赞扬说:“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在离开西安之前,鲁迅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额,称赞易俗社“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供娱乐以陶情,假移风以易俗”的功绩。

西安事变差点发生在易俗社

“七七事变”前,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节,驻守华北的宋哲元请易俗社到北平演出,他们的《山河破碎》与《还我河山》两剧,借李纲、岳飞、韩世忠抗金的故事激励二十九路军将士。有“秦腔齐如山”之称的封至模代表易俗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被外族侵略,国将不国的时候,总有几个或大或小的汉奸,卖国,为人奴役,或将国土拱手送人,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河山吧!”

抗战前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差一点就发生在了易俗社。1936年12月8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商定扣蒋,由东北军负责临潼,十七路军掌控西安,伺机发动。但是9日晚上,杨虎城手下的特务营长宋文梅在路上见到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全副武装,就问他有什么任务,孙答称去临潼。宋一听就急了,以为他是要去扣蒋,赶忙找杨虎城的秘书王菊人通知司令。

当时杨虎城正在易俗社陪南京的军政要员们看戏,一听“东北军傍晚行动,孙铭九已经出发”的报告十分震惊。而当时张学良恰好有事未到,所以就信以为真,随即派兵包围了易俗社。杨虎城下过命令,回到易俗社后发现,张学良竟然在看戏了。再一查问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孙铭九到临潼不是要行动,而是奉命保护游行的学生。当天如果杨虎城略一鲁莽,就会打草惊蛇,使计划功亏一篑。

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西安期间,易俗社的剧场、宿舍都被炸毁。但演员们依旧在南郊观音庙村的树荫下,排演了新编的《出征》、《孝妇歼敌》、《长江会战》等剧目。

至1949年,易俗社共有十三期600多名学员,其中人才辈出,如“西北梅兰芳”王天民、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等。

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1949年5月,西安易主后,中共西北局、汪峰等多次亲临易俗社指导工作,任命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杨公愚为易俗社新任社长。

1958年,易俗社在中国文联礼堂、怀仁堂等地登台演出,得到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以及田汉、梅兰芳、曹禺、尚小云等文化工作者的肯定。曹禺说《三滴血》“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1959年10月1日,包括易俗社在内的秦腔团登上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观看阅兵活动。不少演员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们在北京为国庆献礼的表演场场爆满。

几十年过去了,易俗社风采依旧,不仅在全国演出,还把秦腔推出国门。易俗社为庆贺百岁华诞,三天连续上演《柳河湾的新娘》、《火焰驹》、《墙头记》,所有门票全部赠送,回馈观众。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正在央视首播,回顾着易俗社与秦腔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

(参考资料:葛献挺《革命军兴易俗社》、盛文庭《鲁迅与西安易俗社》、雷震中《抗日战争中的易俗社》等)

秦腔表演艺术家,乳名平儿,祖籍陕西户县。他饰演的旦角是为秦腔一绝,擅长《女娃劝学》、《慈云庵》、《忠孝图》、《青梅传》等剧目,与欧阳予倩、梅兰芳齐名,合称“南欧、北梅、西刘”。当时有一首嵌名诗称赞刘箴俗的表演说,“刘郎幻作女儿身,箴世规人见性真。俗易风移民智启,好将奇技善传神。”不幸的是,1924年,刘箴俗在出演《美人换马》时,突然发病去世,年仅21岁。

上一篇: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7永顺老司城偏居一隅的... 下一篇: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