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7永顺老司城偏居一隅的西南土司王国

时间:2022-02-16 11:21:52

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7永顺老司城偏居一隅的西南土司王国

元朝起,中央开始在云南设行省并建立土司制度,土司为朝廷命官,归各行省统辖,这一举措打破了唐宋以来地方割据的局面。土司王朝执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除了承担贡赋和征徭,建设地方,也会协助中央守土防边。

位于湘西自治区的湖南永顺溪州土司政权,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出现,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历时818年,共世袭27代、35位土司王,鼎盛时期辖有20个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其统治历史之久,在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十分少有。

永顺土司衙署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随着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土司衙署迁至颗砂,老司城遗址逐渐被历史淹没。2001年6月,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老司城遗址被纳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位列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老司城遗址城区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中心城区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于地势峻峭的山地上,依山傍水,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是灵溪河上的木桥,易守难攻,是自然地形与军事防御的完美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表示:“老司城遗址是永顺土司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它的最大考古价值就是填补了土司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国家制度、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提供了物化载体,为我国土司制度考古学开了一个好头。”

造反起家的彭氏土司

土司王由家族世袭,无论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换日,土司王始终过着“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的日子。彭氏土司的崛起,则源自一场叛乱。

唐昭宣帝时,彭氏土司的前任统治者吴著冲残暴不仁,溪州百姓苦不堪言。长沙王马殷府中的彭士愁兄弟受命,带领30多个二十出头、能文能武的弟兄,以演戏为名,从长沙出发,经洞庭,穿沅江,入酉水,潜入溪州。彭士愁成功当上吴著冲的女婿,还劝服吴的女儿吴秀英大义灭亲。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彭士愁杀死吴著冲,建立彭氏土司王朝,彭士愁之父彭瑊任首任溪州刺史、第一任土司,定都督府于老司城,彭氏土司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溪州百姓沿着灵溪河建起水碾房、磨面房、磨香饼房、造纸厂,几十架筒车直接灌溉二百余亩农田,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央政权对战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屡败。当时年仅19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广西兵等赶赴江浙,两次合击,斩杀并俘获入侵倭寇2200余人,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誉之为“盖东南战功第一。

到了清代,永顺土司王显示出更多的特权和蛮横,其统治下的西南边陲也出现更严重的等级制度。土司老爷住高楼宫殿、高级别官员住瓦屋,百姓只能住茅屋。百姓犯错,轻则断指、割耳,重则砍头、凌迟。

清雍正初年国力强大,为加强边远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开始对西南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以中央指派的流官代替当地土司行使地方政治权力。雍正六年(1728年),末代土司彭肇槐顺应形势,自愿改土归流,次年回到祖籍江西吉安老家立产安居。

彭姓有的迁往颗砂,有的迁往太平山坡的新庄,土司所辖的三州六峒也随之销声匿迹,老司城从此废弃。如今这里是永顺县的一个小村,村中只有几十户人家居住,仅存的宫殿木楼、城墙和祠庙等建筑破败萧条。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瞿州莲说:“从彭肇槐的一首诗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后的永顺土司的真实心态。不改,有灭族之灾;改,中央‘以礼相待’,所以不得不改。”

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

根据考古成果显示,老司城建筑大多修建于明代,但明代以前,这里已有高规格建筑存在,地方志上也有彭福石于南宋绍兴五年修建老司城的记载。

清代老司城被称为“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老司城内街巷密布、纵横相通,有“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之说。遗址现存正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红褐色卵石嵌砌路面,构成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

宫殿区位于城区北部,依山而建,周长436米,总面积14000平方米,共有四门,大西门为正门。宫殿区主体建筑遗迹包括台级、墙基、保坎、墙体以及可通过一个成年人的宽大排水沟等,建筑内贮藏、取暖、排水设施一应俱全,建筑材料有砖、瓦当、滴水等,其装饰题材包括瑞兽、吉祥物等,显示出宫殿建筑的庄重威严。宫殿城墙厚度1米左右,残高一般为2米,最高处高达6米。

衙署区位于宫殿区南侧,周长408.8米,面积8762.4平方米。其东、南、西墙保存较为完好,一般残高1—2米。衙署区地表露出大量建筑保坎、墙基以及凉热洞、土王祠、摆手楼等地面建筑。

宫殿区、衙署区组成的区域被称为内罗城,共有五层,依山而建,分立在向上延伸的红色石板路两侧。这里是历代土司和文武大臣办公、生活的地方,包括土司王处理政务的金銮殿、太极宫,休息的寝宫,卸任的土司王和王朝长辈居住的寿宫。

老司城的南大门原名王村,这里是谢晋电影《芙蓉镇》的取景地,王村也因此改名为芙蓉镇。它是和古时外地人进入溪州乃至湘西的必经之路。历代土司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大多在王村码头集合后运抵京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这里有大小铺面三百余家,饮食客栈一百余户,来往客商二千余人,号称 “小南京”。最后一任土司王彭肇槐主动请旨改土归流回江西,也是从这里启程的。

出土瓷器为专门定制

老司城东南郊的紫金山墓地,是明代永顺土司的王室墓地。现已探明墓地面积约1500 平方米,有土司及眷属墓葬30 余座,土司王室墓室多用特制的浮雕青砖为基,分为单室、双室、三室,三室墓前设回廊,三室贯通。

墓地大小、豪华程度取决于土司的官职高低、功绩大小和经济能力,但立下“东南第一战功”的民族英雄、第27任土司彭翼南的墓地却十分简陋。原来他19岁跟随祖父自筹钱粮,领着三千士兵奔赴东南沿海抗倭,却同时造成老司城财政窘困,无钱修墓。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高大的翼南牌坊。

老司城遗址到目前已出土、采集、征集各种文物6680件,包括石质建筑构件101件,砖类1294件,瓦类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铁器260件,骨角类器10件。宫殿区出土的动物骨骼种类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华鳖、贝类等20余种。

老司城出土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大多为明代景德镇民窑产品,少量为官窑产品。这些瓷器的题款中,有许多关于永顺土司的内容,如“宣慰使司佳器”、“永顺司制”、“五百年忠孝世家制”、“大厅忠孝堂记”、“都督府役徐沅斌贡”等,这些瓷器是为永顺土司专门定制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失落的土家族文化

彭氏土司政权统治溪州长达818年,这一地区得到较长时期的基本稳定,使土家族的民族特点得以保存。彭氏土司后,土家文化也遭到冲击。如今,土家族有土家语言,却无文字,境内会讲土家语的只有四万余人。土家族文化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彭剑秋说:“我估计不用10年时间土家语就会消失,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上的鲜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永顺老司城基础设施保存完整,地上地下遗存丰富多样,完整性为中国现存城市遗址中所罕见。学者罗哲文曾盛赞老司城为“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

地处湖南西北的永顺县是湘西自治州全州八个贫困县中唯一一个部级贫困县,没有任何工业产业,这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才被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指导价值 下一篇:易俗社: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