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树县近年来玉米螟偏重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6-23 12:54:13

吉林省梨树县近年来玉米螟偏重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梨树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玉米是主导作物,种植面积较大,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的提高,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1年全县玉米面积已达到350万亩。近几年来,玉米螟在我县发生程度多为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发生与危害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经防治,每年由于玉米螟的危害仍造成玉米损失3000万公斤以上。通过实地调查,结合观测数据和气候条件变化,综合分析玉米螟发生与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玉米螟偏重发生的原因

1.玉米螟越冬基数呈上升趋势

1.1 2010年秋季进行的玉米剖杆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百杆活幼虫数平均为85.6头,比历年平均值72.5头高13.1个百分点,玉米螟越冬基数的增加,必然造成次年危害的加重。

1.2 玉米秸杆的处理和转化比例逐年降低,造成玉米螟越冬基数增加。农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已改变了玉米秸杆做为主要燃料的时代,农村使用煤、电、沼气、天然气等生活燃料日益增多,使得玉米秸杆大量剩余,玉米螟存活量增加,造成越冬基数连年递增。

1.3 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和玉米品种的单一为玉米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特别是耐密型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使田间湿度增大,为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玉米螟成活率也随之提高。

2.玉米螟羽化始期提前。

由于近年来气候条件的变化,春后夏初温度增高,使玉米螟的羽化始期有所提前,近几年来,玉米螟田间成虫出现始期都在5月25~27日前后,比历年提前3~5天,5月末羽化率在个别测报点高达4.7%,比全县平均羽化率高3.6个百分点。由于玉米螟羽化始期提前,造成二代玉米螟在雌穗上的危害。2011年秋季全县测产调查,在未防治区玉米雌穗受害率均在90%以上。

3.防治意识和投入不足

3.1 由于部分农民群众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够,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致使防治效果不佳,造成玉米螟危害加剧。

3.2 一些农民群众防治投入不积极,个别地块漏防和弃防,也是玉米螟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对策

1.行政措施

1.1 提高各级领导对玉米螟危害的认识。针对玉米螟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的实际情况,各级业务部门要及时向各级领导汇报玉米螟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引起领导的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生物防螟补贴,切实把防治玉米螟做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树立“虫口夺粮”思想,将玉米螟危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2 提高农民群众对防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媒体及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和技术培训,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玉米螟危害的后果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把防治玉米螟工作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提高防治效果

在我县玉米螟是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害虫,必须进行大面积统一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防治玉米螟工作中,各地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广适合本地实际的防治措施,努力提高防治效果。

3.建立防治基金,为统一防治玉米螟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增加各级干部、农民群众防治的积极性,促进统防统治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技术措施

4.1农业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玉米秸杆的处理工作,采取秋翻地、深耕灭茬、燃烧、沤肥、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农业措施,有效地减少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4.2选用抗螟品种。育种部门应加快抗螟玉米品种的开发和研究,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抗螟玉米品种,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4.3白僵菌粉封垛。在玉米螟化蛹前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消灭玉米螟越冬幼虫,用药量每立方米1:40白僵菌粉0.5公斤(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均匀喷粉封闭。

4.4 田间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峰期利用赤眼蜂卵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性原理田间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每亩地选1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7000头,第二次8000头。

4.5 田间投撒颗粒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4.6 高压汞灯诱杀玉米螟成虫。于玉米螟羽化初期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间距150米,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距水面约1米,于6月25~30日起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30~45天。

作者简介:刘杰,女,汉族(1968)。林省梨树县人,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文县马铃薯虫害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万安县针阔混交模式造林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