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舞弊动因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06-23 12:01:52

农业上市公司舞弊动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但是和其他资本市场一样,也不可或缺的出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状况。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舞弊动因 对策

一、前言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有农业类的上市公司回顾分析之后,笔者筛选出了6家典型农业上市公司舞弊的案例,它们分别是银广夏、蓝田股份、丰乐种业、草原兴发、绿大地、万福生科。这六家上市公司无论从舞弊的规模,舞弊的手法,还是对我们资本市场造成的影响的程度,都堪称是舞弊案件的典型。笔者对这六家公司的舞弊案做了简单介绍回顾。

“中国蓝筹第一股”的银广夏案件。银广夏于1994年上市,短短的五年间,其业绩水平和股价溢价程度创造了A股市场上的神话。将近7倍的股价上涨程度,让其成了那些年众人疯抢的股票。然而,2001银广夏被爆出公司业绩长期作假,其股价由25.6元直接跌至0.4元,蒸发了数十亿元的市值。

蓝田股份案件。蓝天股份案件与银广夏如出一辙,蓝田股份也是因为其骄人的业绩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该公司在1999、2000年间,虚增营业收入36亿元,对实际收入夸大了近6倍,同时,也将亏损掩盖成9亿元的净利润。

丰乐种业案件。丰乐种业在2003年被证监会查出在1997―2001年期间一直存在着财务造假行为,虚构收入累计达1.8亿元,虚构利润达1.5亿元,其他虚构部分共计十余项。

草原兴发案件。该公司在2006年被查出虚构银行存款,共累计虚构资产14亿元,累计虚构利润13亿。

中小板首例欺诈发行股票案――绿大地案件。2011年上市的绿大地,上市前和上市后都曾有过多次虚增资产的造假行为,先后通过注册和购买方式共计35家关联公司,进行虚增资产和收入。

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案――万福生科案,依据对万福生科的判决书,经司法会计鉴定,在2011年年报中,万福生科虚增营业收入2.86亿元,虚增净利润5815万元。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占农业上市公司整体比例达到了15.38%。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发生频率太高,因此,研究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和相应的规避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根据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笔者认为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经济利益,主要有低利润和规模不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二个是经营风险,农业行业的发展受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公司的产量和质量会因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大幅变化。

1、经济利益方面

农业企业利润低是困扰整个农业类企业的重大议题,也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阻力。这是因为历史上,我国在建国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策略,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农业企业整体规模较小、行业壁垒较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业从业人口规模大,农业从业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力资本不够,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使得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农产品本属于全民消费产品,为顾及民生问题,国家对其价格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很难有上涨的区间。反之,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力成本的上升,造成了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成本的上升。

2、经营风险高

靠天吃饭,是农业经营的基本特征。诸如茶树种植产业,受其土壤酸度的影响,可能在种植的前两年间都不会形成收益,并且也可能会因为天气干旱,导致产量的锐减。同时,又由于农业产业多为生物性资产,其生存状况与市场价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譬如大闸蟹养殖企业,本身就会因养殖水域、繁育方式而使销售价格存在巨大的差异,若遇到降水量较少的季节,其产量更是会大幅减少,品质也会降低,市场价格自然一落千丈。

三、农业上市公司的舞弊机会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是造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一大动因。作为农业企业而言,农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多存在着一定关联关系,使公司的管理更多的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而非严谨的内控制度上,从而使农业企业的执行力较弱、效率较低、业务操作不合规等问题出现。这些混乱的内部管理问题,都成为农业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因素。

2、交易对象分散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约有6.6万家,其中,有近一半的公司部分或全部采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保证这种模式能够得以实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利益捆绑,即农业企业向农户提供诸如养殖、培育等多种服务,从而降低农户的养殖培育风险,保障了农户的产量和收益;另一种则是契约捆绑,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以签订合同来对农户进行约束,如约定农户仅能使用企业提供的饲料、苗木等,同时,在产品繁育时期,农户需保证企业的优先收购权。在这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其生产成本,使生产运营更加的高效。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是直接面向农户的,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的现金交易、而会计凭证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从而使企业的交易过程留痕较少,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农业企业由于行业特性所致,在采购、销售方面一般只会和小型的农户或个人进行合作,面向的供应商、客户方较为分散,且每笔金额也不大,再加之频繁使用现金结算,使业务真实性难以核查,从而加大了农业上市公司造假的冲动。

3、生物性资产核查难度大

农业公司多以生物性资产为主,在盘查过程中难以准确的计量。以蓝田股份案件为例,公司总经理曾公开表态洪湖水域可开发的面积高达一百万亩,目前仅开发了30%,再经过治理,将来每亩的产值可以呈10倍以上的增长。但不难发现,作为第三方机构对于可以开发的总面积如何进行有效的计量?以及对该水域中的鱼数量多少、价值多少等等问题如何判断?不少农业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大肆地虚报资产,将自己的企业吹得“神乎其神”。

4、舞弊成本低

近年来,为鼓励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尤以税收方面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使农业企业应缴的税收款项较其他行业要少得多,甚至有个别领域或企业还出现免税的情况。因此,难免会出现农业上市公司胡乱套用优惠政策,或者为骗取国家补贴而编造公司业绩的情况。同时,也可能故意将补贴资金列错,充当公司利润。

5、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发审委”)负责企业上市的最终审核,是企业上市的最后一个把关部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委员正常情况下都是证监会委派人员,或者由业内知名人士兼职。所以,作为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委员,首先要保证独立性,做到避嫌。观察总结近年来发生的诸多上市公司造假案件,证监会从来没有追究过发行审核委员会的责任。难道是这些上市公司的造假水平太高,竟然瞒过了这些委员的法眼?当然不是,相反,有可能是这些委员挣一只眼闭一只眼,擅权而为之。但是,不管是委员的水平不够,还是擅权为之,都是失职行为,应该被追究责任,以确保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的公正性。

6、外部审计不独立

我国目前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对于审计机构而言,无外乎未能发现企业造假行为和无视或参与企业造假行为两种。审计机构不能发现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则可能是由于采用的审计方法不合适、审计能力较弱、审计过程不够尽职等,这种情况下,则应当尽快加强审计机构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保持勤勉尽责的工作态度。然而,无视或参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即审计机构没有足够的独立性。诸如绿大地三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情况,企业聘任会计师审计极容易变成企业花钱购买想要的审计结果。

7、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农业上市公司大多位于我国县级城市,当地的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守法意识较一二线城市较弱,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力度也较弱。同样,也为了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许多政府机关也会大力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则可能出现对企业造假行为视而不见,或者协助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情况。地方政府经常给予准备上市企业很大的优惠政策,如万福生科以“粮食加工的农业企业”特殊身份,不仅可以享受增值税零税率,还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在万福生科案发后,当地政府依然主动出面和证监会进行协调。

四、治理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

应当进一步的执行我国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积极的宣传和贯彻《会计法》以及证监会、交易所出台的相关上市公司管理办法,督促企业从记账阶段及开始严格按照会计法等要求,进行报表的编制和财务的记录,同时,严格要求上市公司按照相关管理办法真实完整的披露财务信息。立法部门应当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制定出更为详细的实施准则,明确财务造假的行为界定标准以及惩处标准,使在治理财务造假过程中,有合理的标准作为参考,使现行的法律法规更具操作性。

2、证监会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监管

就我国目前的IPO审核机制而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把控相对还是比较严格,但通过研究文中提到的6个案例不难发现,我国证监会在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方面的处罚力度还是相对较小,如性质如此恶劣的万福生科案例,企业和个人仅赔偿了几十万元。较轻的处罚力度和造假博得的利益完全无法配比,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或许也是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把控较严,各项要求也相对繁多,对于一家真正需要融资寻求发展的企业,若不能满足某项要求,可能就会直接被“枪毙”,这也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财务造假等欺诈上市的手段。所以,证监会应当放宽对拟上市公司的部分要求,对发展快、信用好、概念优的企业实行部分“豁免”政策,在审核过程中,应当将审核重点转向企业的真实性来。

3、督促农业企业有效的内控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内控机制,一方面,应当在财务上做到有效的隔离,能够建立相关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严格遵守和执行;另一方面,公司内部也应在所有业务环节均建立起相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制度。其次,建议聘请具有专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或行业专家等,以保证在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决策上更加高效和客观。第三,还应加强企业高管以及职工的内控意识,灌输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提前防范。

4、外部审计加强职业道德,提高执业水平

建议我国对现有的审计聘任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严格杜绝项目承做的中介机构与拟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及其他的关联关系;其次,在审计机构的聘任上,应当直接由监管机构进行指派,审计结果在出具给企业的同时,备案到当地证监局;第三,作为其他中介方,必要时可以单独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共同审计,或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以避免其他中介机构的业务风险。

5、中介机构风险防范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很多农业上市公司利用虚增资产的进行财务造假行为,主要是利用了中介机构不甚了解农业行业,无法对资产的计量方式、市场价格进行准确的评估的漏洞,从而肆无忌惮地吹嘘。而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多为金融、会计、法律背景出身,对农业行业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若想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仅仅靠项目组人员长期的跟踪和调查,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可能收效甚微,但若聘请专业的行业人员,从成本角度而言,也不大现实。作为具有保荐资格的券商而言,一般情况下,公司也有研究所业务。由于这些研究人员长期接触某个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更具发言权。建议中介机构在项目承做时,每个项目都应配备一名行业研究员,参与公司前期尽职调查工作,同时,定期前往项目现场,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

五、小结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的防与治,疏或堵,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监管法律的建设。监管当局应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向国外成熟金融市场学习,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改。其法律法规完善的方向和根本目的不是罚款,而是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长远的满足公司上市融资的需要,增加财务造假的成本,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应有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另外,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思考和改进,完善内控制度,兼顾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利益。与此同时,为了有效杜绝企业财务造假中介机构与外部监管部门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中介机构在提高自身建设及道德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与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与处罚力度。只有这样,证券环境才能得到净化,证券市场才能长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神禾原上柳色青 下一篇:高校票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