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

时间:2022-06-23 09:49:31

论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产品生产经营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产业内国际垄断限制。从规模报酬递增角度分析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问题。认为:基于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生产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跨国企业或者跨国企业集团对某一产业内的商品进出动的排他性和独占性控制,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关键性原材料、以石油为典型代表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产品国际贸易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必须制定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点的大国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产品生产经营网络;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2-0001-09

随着国际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制成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基地,作为“世界工厂”和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逐渐显露,产业发展的国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利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扩展国际贸易规模成为中国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产品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专业化的提高,必然会在某些行业和产业形成国际专业化垄断,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会以新的形式出现,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贸易利益和国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以谋求更大的市场利益,这些跨国公司可能利用自身国际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形成专业化垄断,阻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最终损害我国产业发展利益,甚至可能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有必要研究跨国公司利用规模报酬递增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所形成的国际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市场垄断力量的特点,为我国制定相应的对外开放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与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决策依据。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直接影响到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商品内容变化和形式调整,促进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出现新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形式,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关键性原材料、以石油为典型代表的能源产品及其相关产品、服务产品和新产品国际贸易领域表现更为明显。1984年,E.Helpman从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E.Helpman和P.R.Krugman较早注意到规模报酬递增与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985),W.Antweiler和D.Trefler200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论文中,从贸易角度对规模报酬递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现有的研究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文献更多地专注于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的探讨,建立的模型多以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背景。研究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文献更多地探讨产业规模扩张对国际贸易结构、产品平均生产成本的影响效应,所建立的模型多以完全市场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为研究背景。

本文从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

一、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

虽然以外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作为解释产业间国际贸易的Heckscher-Ohlin模型(HO模型)受到以杨小凯等学者为代表的国际贸易论者的批评和否定,不能解释Leontief之谜,但以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解释产业内国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却被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们所认可,虽然后者是在放松前者规模报酬不变、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条件下以贸易补偿为特点解释前者所不能解释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现象。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在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增长比例低于产品产出增长比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规模报酬递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条件下,如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企业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不断提高,存在产品最低生产经营规模,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横坐标为产品产量Q(生产规模),纵坐标为产品价格P或者产品生产成本C,PDD为完全缺乏弹性的市场需求曲线,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曲线AC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与F,边际成本曲线MC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与E,QE为规模报酬递增与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产品生产开始盈利时的生产规模,QF为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产品生产规模,为产品生产最小生产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存在着不断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激励,一个新企业要进入该产品生产的产业部门,必须使生产规模大于或者等于最小生产规模,这就是产业的进入门槛。在存在产品生产经营最小规模的情况下,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被排除在该产品生产的产业之外,规模越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排挤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化垄断与寡头市场结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在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供给与产品市场需求保持不变,则随着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供给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需求增加必然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跌。要素价格上涨与产品价格下跌,必然会侵蚀产品生产厂商的利润,限制产品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D=AR为市场需求曲线,在该曲线上产品平均收益等于价格,AC与MC曲线为规模报酬递增、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零条件下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MR为边际收益曲线,OM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品最优生产规模。表明,在规模报酬递增、边际收益递增条件下。存在着最优的产品生产规模。当产品生产规模小于最优生产规模时,不能够获得最大利润,企业有扩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经济激励,甚至跨越国界扩展产品生产经营网络。

在存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引致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则存在产品生产经营最小规模,如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零则存在最优的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产品生产经营最小规模与最优规模的存在表明,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以提高要素边际报酬率为特征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和平均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最小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最优生产规模。在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为零的经济体系中,当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产品价格与边际收益下降时,产品的最小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生产的进入门槛提高,产业内部的生产厂商数量会不断减少,当产品价格、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同比例、同方向增减变动时,产品最小生产经营规模保持不变。在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零的经济体系中,如果由于市场竞争提高导致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下降,产品生产经营的最优规模扩大,产品市场规模也会相应扩大,反之,边际平均成本与平均成本的提高导致产品生产经营最优规模和市场规模缩小,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同方向、等比例变化时,产品生产经营最优规模保持不变。

随着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无论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还是大于零,基于规模

报酬递增的产品生产经营网络会不断扩展,产品生产经营网络范围在最小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产品生产经营网络规模扩张受到市场规模、制度条件、地理区位和国家行政边界的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产品跨国生产经营规模和网络会不断扩大,导致国际贸易量与贸易结构、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的调整,不仅引起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还引起生产国与消费国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涉及到如下结构方面的内容:一是把中间产品生产配置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以降低中间产品的平均生产经营成本;二是把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产品生产阶段配置在具有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地区和国家以降低要素投入成本;三是把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配置在用于生产技术优势的地区和国家;四是把不同规模的产品生产设备配置在具有相关市场规模的地区和国家以减少运输成本和库存;五是把生产配置在生产环节税率较低的地区和国家以降低税收成本;六是把产品生产经营配置在金融市场发达、筹资成本低的地区和国家:七是把产品生产经营配置在政府扶持与财政补贴高的地区和国家。简言之,基于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不同地区和国家在生产技术、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地理区位、税收成本、融资服务、政府补贴、市场规模和制度法律方面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生产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简言之,产品跨国生产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推动着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的扩展,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也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式。

二、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形成与类型

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不仅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模式、贸易所得和贸易地理分布,还影响国际投资、国际运输和国际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可能在某些产品市场、某些国家形成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阻碍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损害某些国际贸易参加国、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产业内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已经占有较大比例,Paul Krigman认为:大约1/4的国际贸易是由产业内部的双向贸易构成。随着时间的变化,工业化国家在技术水平及资本和技术工人的资源储备上已很相似,因此在某一产业内部已经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言。许多国际贸易也因此出现行业内双向贸易的形式――可能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的推动――而非基于比较优势的行业间生产专业化,一些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如下两图为部分国家在制成品领域发生的产业内贸易份额。

根据上两图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90年代,除个别国家以外,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已逐渐成为制成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模式,表现为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如果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规模增大,是在保持行业内企业平均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稳定的情况下依靠大量中小企业进人实现的,则该产品国际市场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或者竞争性增强。如果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规模扩大是在少数跨国公司的主导下进行,则可能产生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该产品国际集中化程度提高。

本文中,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指跨国企业或者少数跨国企业集团对某一产业内的商品进出动的排他性和独占性控制,其实质是跨国企业或者跨国企业集团利用其在国际对同一产业内部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供求、品种、价格、交易方式与组织形式的最终决定。由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规模扩大形成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模式,还影响到国际贸易收益和国际贸易参加国的贸易条件和福利水平。具体而言,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供给进行排他性控制’和垄断;第二。对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排他性控制和垄断;第三,产品国际化生产经营的全部或者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专利与非专利控制,本文称为产品国际化生产经营的知识产权控制;第四,对产业内部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制度安排、贸易惯例和贸易规则设计与调整的垄断性操作与解释,国际贸易商品的定价权、交易费用核算权、国际贸易冲突与协调的仲裁权的排他性控制或者联合控制;第五,产品生产核心资源与核心市场的垄断性控制,所谓核心资源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关键性的不具有替代性的生产要素,核心市场是指直接影响产品价格和厂商利润的有效需求:第六,利用产业进入的先动优势与规模比较优势提高产业进入门槛、设置产业进入障碍,使得新厂商的进入成为不可能,甚至把部分厂商从该产业内的国际贸易市场排挤出去。

根据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特点不同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的差异,可以把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垄断厂商分布于一国还是多国,可以把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区分为跨国公司垄断和国际卡特尔垄断,前者指由一国的跨国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垄断产业内国际贸易,后者指由分布于多个国家的产品生产经营厂商或者政府通过协议或者共同组织的方式限制某种产品的出口或者进口以维持目前最大化的共同利益,在某些情况下,国际卡特尔对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单独垄断厂商对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影响极为相似,本文称为集中化国际卡特尔产业内贸易垄断。根据产品类型,可以把产业内国际贸易区分为原材料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中间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和制成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根据垄断形成条件,可以把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区分为技术型、市场型、制度型和偶然型。技术型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利用掌握的产品生产经营关键或者核心技术垄断产业内国际贸易。市场型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利用规模经济、市场支配地位把其他厂商从产业内国际贸易领域排挤出去、阻止潜在的可能进入者进入进而垄断产业内国际贸易。制度型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利用本国政府、他国政府或者其他国际组织授权。利用历史形成的国际贸易惯例或者制度安排,获得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偶然型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指某些偶然因素例如战争、灾害、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或者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少数厂商对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垄断。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发展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新的形式,服务贸易垄断逐渐取代制成品,贸易垄断成为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主要形式,原材料与能源贸易垄断表现出新的形式,政府通过非关税壁垒实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有了新的发展。

三、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

产业内国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或者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差别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形成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递减、产品生产经营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任何产品

都可能形成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国际贸易制度与组织变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与调整,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应、产品替代性与互补性特征都可能发生变化。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形式与影响效果也会发生变化,新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形式会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会不断被打破。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逐渐被打破,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国际贸易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制造技术的成熟、扩散和被模仿,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经营与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传统的制成品生产大国产生直接冲击。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研究开发的比较优势和专利保护制度的解释权,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限制其他国家获得和应用专利技术,进而利用技术优势在制成品产业内国际贸易领域获得垄断地位。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核能与航天技术、大规模集成制造技术利益表现更为明显。

(2)关键性原材料领域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新的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对一些关键性原材料例如铁矿石、贵金属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来自发达国家或者原料生产国的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控股、技术垄断、市场控制等方式获得原材料领域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原材料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必然导致原材料国际市场价格垄断和密集使用原材料的制成品价格上涨。导致国际市场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制度安排、贸易惯例的变化与调整。目前,原材料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5个方面的新形式:一是跨国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利用在原材料贸易规则的制定、调整与解释方面的排他性影响获得垄断地位;二是借助政治干预和政府力量垄断原材料国际市场供给,进而获得原材料国际市场排他性定价权;三是通过集中性原材料国际贸易卡特尔垄断原材料国际贸易;四是通过原材料勘探、加工和制造技术专利权与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垄断地位;五是通过控制降低原材料的可替代性、限制替代性原材料开发获得产业内贸易垄断地位。

(3)能源领域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新特点。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中东地区政治冲突持,续不断特别是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加之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有限性、石油投资相对滞后和炼油能力的不足,导致以能源领域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石油战略储备所导致的政府干预型石油产业内国际贸易集中化增强趋势;二是石油交易商利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工具干预石油及其相关产品国际贸易,形成某种程度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三是国际政治格局调整特别是领土边界争端与矛盾、宗教冲突与战争、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政治利益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石油国际贸易,导致一定程度的产业内石油产品国际贸易垄断;四是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引起替代性能源例如煤炭、电力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拉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石油替代性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价格、产品结构、贸易模式与贸易所得的调整并形成新的能源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五是能源价格上涨与波动必然导致能源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和波动,形成能源下游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例如石油制品、煤炭制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国际贸易垄断。

(4)服务商品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比例增加并表现出新的形式,在以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逐渐取代制成品贸易垄断成为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主要形式。随着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商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品种,发达经济体利用自身在服务商品生产、销售方面的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还利用历史上形成的国际贸易惯例、规则制定和实施中的谈判与解释优势,在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技术等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地位。目前,服务商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形式:一是发达经济国家厂商利用专利权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手段谋求在技术服务领域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地位;二是利用历史上形成的不平等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借助政治力量干预,一些国家的服务商品生产经营厂商在法律、会计等服务商品国际贸易领域获得独占性垄断地位:三是一些厂商利用本国在多边国际组织中的特殊地位,获得在向这些国际组织提供服务商品的垄断地位;四是厂商利用本国在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影响,垄断某些国际金融、国际海运和国际保险业务;五是利用规模报酬递增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垄断某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商品的国际市场供应。

(5)新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特点。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推进和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张,为国际分工网络的扩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促进了国际分工。产品生产经营国际分工网络的扩展和深化,为具有规模报酬递增优势的新产品国际贸易创造了多样贸易方式和多元国际运销渠道。新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多元化与多样化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同一产业内部具有差异性特点的产品类型的增加,适应不同类型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表现出多种类型;二是产品生产经营国际分工网络的扩展导致更多新产品细分市场的形成,为具有规模报酬递增优势和新产品创新优势的厂商在新产品国际贸易市场上谋求垄断地位创造了条件,导致跨国公司贸易垄断与国际卡特尔贸易垄断:三是具有创新优势的新产品生产经营厂商利用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特点,在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国际市场特点获得阶段性新产品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地位。

简言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有了新的发展,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关键性原材料、以石油为典型代表的能源产品及其相关产品、服务产品和新产品国际贸易领域表现更为突出,直接影响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区域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品跨国生产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推动着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的扩展,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也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式。基于报酬递增的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不同地区和国家在生产技术、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地理区位、税收成本、融资服务、政府补贴、市场规模和制度法律方面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生产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是跨国企业或者少数跨国企业集团对某一产业内的商品进出动的排他性和独占性控制,其实质是跨国企业或者跨国企业集团利用其在国际对同一产业内部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供求、品种、价格、交易

方式与组织形式的最终决定。由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规模扩大形成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模式,还影响到国际贸易收益和国际贸易参加国的贸易条件和福利水平。根据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特点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的差异,可以把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直接影响到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商品内容变化和形式调整,促进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出现新的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形式。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关键性原材料、以石油为典型代表的能源产品及其相关产品、服务产品和新产品国际贸易领域表现更为明显。

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的扩展和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将面临更多的产业内国际贸易摩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某些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竞争优势的产业国际化发展中会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所导致的贸易摩擦:二是我国幼稚产业发展中会遭遇到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所引起的贸易摩擦。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环境将面临新的形势,表现在3方面,一是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制定和调整中参与权、谈判权、解释权、修改权的获取和维护;二是如何适应国际贸易结构调整与规则保护带来的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三是如何把握和引导产业内国际贸易走势,趋利避害,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环境的优化。

因此,我国必须不断调整现有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利用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应对挑战,应在如下3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制定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点的大国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促进具有潜在优势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优势,防止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对我国消费者和幼稚产业发展带来的损害;二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惯例、规则体系、制度安排与制度组织的创建和调整,构建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制度环境;三是把原来的被动适应性国际化发展战略,转变为积极适应与主动引导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适应中国作为新兴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大国的需要。

上一篇: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 下一篇:对我国轿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