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6-23 08:09:57

立足于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

摘 要: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与儿童经验的关系,将儿童经验排斥于教学各个环节之外,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僵化的弊端。本文通过对课例《和平是什么》进行理解,再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试图分析立足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何以可能,并阐释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 儿童经验 《和平是什么》 课堂教学

斯蒂芬妮・劳伦斯(以下简称史蒂芬妮)是澳大利亚雷恩得卡小学三四年级混合班的一名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日益增加的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方法,她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个性培养课。课例《和平是什么》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平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很难理解,但是史蒂芬妮老师立足于儿童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从他们身边发生的小事逐步引导到宏观的世界性问题,为学生思维拓展提供支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就对整个教学过程予以再现,进行分析。

一、教学的过程

对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整个教学行为可归纳为:以“想象”导入内容,在“冲突”中学会技巧,用“游戏”激发思考及在“讨论”中加深理解这样一个过程。

(一)以“想象”导入学习内容。

课堂伊始,史蒂芬妮老师让学生每人拿上一个玩具,抱上一个枕垫为自己找一个地方,躺下来。她要大家心里想一个人,一个你真正想了解的人。有的学生想象,他遇见的朋友来自中国,这个朋友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他们一起到他的房间里玩。有的想象,他带自己的朋友到特别的地方,在那他们躺在草地上,并让他的朋友看各种形状的云……随后,史蒂芬妮老师让学生说出此时他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他很快乐;有的感到喜悦;还有的感到和平。

接着,史蒂芬妮老师谈到为了弄清和平是什么,必须先知道和平的反面是什么。她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好好想想你什么时候失去过和平。其中有的学生说,她姐姐咬她的耳朵时,让她感到生气和难过;有的说,她哥哥把盘子弄在地上,却责备她,这让她感到不舒服等。

“生气”、“难过”、“不舒服”等这些都是描写冲突的词汇。史蒂芬妮老师让学生画出这种生气的感觉和生气的原因,学生就此有机会了解发生冲突时的反应,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二)在解决“冲突”中学会技巧。

在完成画作之后,史蒂芬妮老师又接着让学生具体讲讲发生的冲突。一名学生提到,有一次她卷入了父母的争吵之中,致使母亲对她发了火,造成她们母女之间产生了矛盾。史蒂芬妮老师又问其他学生如何解决。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出去走走,这是一个能让双方妥协的办法,史蒂芬妮老师赞同她的处理方式。接着一名学生提出了她的冲突,由于她的两位好友在打架,而双方都想拉拢她站在自己的阵营,这让她感到为难,于是她干脆不理她们躲进自己的房间里看书。史蒂芬妮老师表扬了她的做法,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一方有时候是化解矛盾的一条措施。

最后,史蒂芬妮老师设计了一个冲突的场景,她告诉学生:如果你们的好友今后遇到了麻烦,你们能做的是仔细地倾听朋友的麻烦。注意是只听不说,这是你们能够为你们的朋友提供的帮助,也是应该掌握的一种技巧。

(三)用“游戏”激发思考。

接着伴随着音乐响起,史蒂芬妮老师带领大家做游戏。教室地面上放几个圆圈,孩子们围着圆圈跑动,当音乐停止时,孩子们必须以最快速度跑进圆圈之中,身体完全暴露在圆圈之外的学生将会被淘汰。游戏进行得很顺利,课堂气氛活跃。游戏结束后,史蒂芬妮老师让大家坐到原地。她问到刚才做游戏的时候有人相互合作了吗?一名男学生说,刚才做游戏时,他跳到了另一个小伙伴的身上,这样就能让更多同伴进到圈子里。史蒂芬妮老师因为这位男孩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表扬了他。她又问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合作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有的学生回答,就会没有战争,有的谈到了和平。

(四)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最后,史蒂芬妮老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讨论世界性的问题即战争和凶杀,看谁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之前的铺垫,学生的思路变得开阔,发言踊跃。在谈到有关凶杀的话题时,一名学生问,每周都会出现凶杀,我想最好是和杀人犯谈谈,看能否发现杀人犯的问题好帮助他们解决。他的方案得到了在旁听课专家的认可。这名专家接着说,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男孩子必须坚强和强壮,有时候应该打架,那全是错误的。最快乐的生活方式是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对人友善,想想为什么别人会有和你不一样的观点。换句话说,大家的观点不同对你来说是件好事,能让你生活得更好。

史蒂芬妮老师最后总结到,这次有关全球问题的讨论,让孩子们得到关于他们自己想法的信息反馈,能帮助孩子们了解全球环境和个人安全问题的联系。课堂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二、立足儿童经验的教学原因分析

课例《和平是什么》让人耳目一新,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始终立足于对儿童经验的关照。

(一)利用儿童原有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与生成。

有关和平是什么,是一个较抽象的话题,史蒂芬妮老师并没有把它当做概念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儿童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利用想象等策略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将教学内容的视域打开,教学不再沿着既定教学计划展开,而是随着学生的回应和主题进展不断调整和变化,这样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有内心体验,在既有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不会感到陌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儿童获得新的经验。

如何解决冲突,学会合作是儿童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史蒂芬妮老师利用儿童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和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和孩子们一同探讨解决办法。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孩子们打开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不仅如此,儿童的思考会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修正,防止单纯引起儿童感官上的刺激或兴奋情况,忽视引发后续儿童经验的产生和增长。

(三)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评价。

史蒂芬妮老师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世界性战争和凶杀等挑战性问题。这些问题促进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实现,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和唤起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为儿童提供了操作自己经验、重建自己环境的机会,又给成人提供了协助儿童了解他们经历的事物的意义的机会。针对学生的回答,专家们适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什么经验,还需要怎样获得经验,以促进新旧经验联结,获得新的知识。

三、立足儿童经验的教学的意义

儿童经验作为一种丰富的、动态的教学资源,立足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对确立儿童教学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一)确立教学过程中的儿童立场。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以灌输方式进行的。“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为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括为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①。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造成儿童立场的丧失。而当我们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儿童的经验,“当我们怀着深层的爱意‘换位思考’关怀、坚守儿童原有的生活,尊重他们本来的意愿,呵护他们纯真的言语,始终尊重他们的‘言行’并努力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言行’就会在不经意间造就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生命”②。这种对儿童精神性、存在性需要的关注,重新确立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儿童立场,明确儿童经验在促进其主体发展中的意义。

(二)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③。在课堂教学中从儿童经验出发,不仅对儿童的发展有益,反过来是对教师自身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关照。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是一个只知道为学生成长付出和完成别人交付任务的工具,同时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只有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教师才能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才能积极投入教学改革,自觉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促成学生和教师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

(三)以教学推进研究。

从儿童经验出发,那么教学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我看来,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置身于与所要研究的领域相关的现象――即真实的事物而非书本或讲授――以帮助他们关注有趣的东西,使他们参与其中,如此方能使他们继续思考并惊叹要认知的事物。二是让学生阐释他们自己创造的意义,教师要力图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阐释事物”④。立足于儿童经验的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指导者,更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新经验和学生已有经验发生联系,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将教学推向研究的境地。

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②蒋惠琴.教学本真,从儿童立场开始[J].江苏教育,2011(6):58.

③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④埃莉诺・达克沃斯.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4-165.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10-212.

[2]顾云虎,陈罡.教学过程的进路:工具与探究――基于Stacy老师教学公开课的教学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4(5):18.

[3]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4]蒋惠琴.教学本真,从儿童立场开始[J].江苏教育,2011(6):58.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埃莉诺・达克沃斯.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4-165.

上一篇: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初探 下一篇: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