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设计论

时间:2022-06-23 06:11:34

建筑空间设计论

一个建筑的从无到有,其实就是一个把思想物态化的过程,这个物态化的思想就是设计。

如果说设计是一个名词,那么它所指的应该是技术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偏艺术而言,设计就是依附于建筑体的一种文化,是建筑体的灵魂。

其实恰当的说设计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是把握思想并把思想文字化和图片化得过程。是了解行为特点并依据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最后形成符合行为特点的行为空间的过程。

上述所指的思想,其实就是对研究对象的过去存在状态、现在存在状态和未来存在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和重新归纳、规划、并形成研究结果的过程。

无论是规划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可以归纳为空间设计。对于空间设计来说,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空间和行为空间形式所反映的艺术文化意义。在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世界中,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讲,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人是世界的主角,人是行为主体。行为空间是指行为发生所需要的空间,行为空间为行为提供服务。例如:学校是学生和老师的行为空间,车站是乘客和服务人员的行为空间。至于艺术文化意义就是行为空间的形式所反映表达的意义。例如:上海世博会中中国馆所体现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行为主体、行为空间和艺术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行为主体的两元论:第一元是人体结构,只有认识了人体本省结构才能结合人体特点来考虑人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才能使得研究结果符合人体的需要。如:餐桌餐椅的尺寸大小,建筑中走廊的宽度,台阶的高度等等。应该学习与人体工程学有关的知识内容。第二元是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支配着人的行为,这种作用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来刺激做出判断后先天的支配身体所产生的行为。如:简单的膝跳反射,窄小的空间容易使人烦躁等等。这就应该学习与环境行为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空间的两元论第一元是原来空间。即:所研究的对象空间的现状。这个原来空间有可能是原始状态的未曾开发过的空间,也有可能是旧址的改造。这都可以作为原来空间元素出现。对原来空间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场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过程能够为下一步的设计提供有力的图片、文字和数据。比如:原始地貌特点、区域范围尺寸等等。需要补充的是,对原来空间的历史文化背景、故事流传以及个人信仰和爱好等因素也应该有所了解。第二元是研究所形成的结果,也就是最终形成的符合某种行为特点的行为空间。

至于艺术文化意义则要考虑前期调研所收集的资料,通过行为空间形式特点来体现。比如:爱好国画的人家中挂几幅国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等等。

作为设计者,尤其是建筑设计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这个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拥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很多东西是学不来的,只有通过查阅才能得到。

设计者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过去和现在,预言未来的工作者。

过去和现在调查研究设计者推敲设计未来

设计者能力的两元论:第一元是硬件能力,是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如:理念表达、图纸制作甚至可以延伸到建造施工的能力。第二元是软件能力,也就是以上所述的学习研究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难看出,建筑二元素的第一体现。即;建筑结构和文化艺术意义。

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年限可以称之为:结构年龄。人们都建筑艺术形式的感受也是有时间性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的感受也后变化。这个变化时间称之为:艺术年龄。人们都建筑的认识变化可以用morderm指数来演示。在建筑中艺术年龄是依附在建筑结构上的,艺术年龄是建筑结构年龄的附属物,当结构年龄达到极限时,艺术年龄也将随之消失。但是结构年龄与艺术年龄在时间这个坐标轴上应该是相互联系着存在的。例如:一栋建筑的结构年龄为一百年,在其结构年龄为一岁到四岁之间的时候,morderm应该是在最大值逐渐变小到九十。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建筑形式是新产物,人们没有完全认识它,给人们一种陌生的感觉,这时可称为“真陌生”。当结构年龄在十岁到九十岁时,morderm指数就该在八十逐渐降低到零,这时人们应该完垒认识到建筑形式,这段时间应该称为“不陌生”。在剩下的时间里,当结构年龄即将衰竭,艺术年龄尚存世,人们会建筑形式产生厌倦,会产生“假陌生”的情况。这反映的是建筑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认识的轮回和发展。这是人们心理的需要。

这样不仅使得行为空间满足了行为的需要,赋予了历史文化意义。这将会避免对建筑的拆拆装装,使得城市更健康,社会更经济。设计就应该有“预言性”。

上一篇:结合规范浅述对桥梁的系统性检测 下一篇:浅谈公路路基边坡坍塌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