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水乡“新未庄”

时间:2022-06-23 05:20:20

鲁迅笔下的未庄,是旧时代的缩影。而如今,到过绍兴、看过“新未庄”的人,都会对水乡绍兴的城市建设留下深刻的印象。绍兴市越城区人大常委会为建好都市“新未庄”,对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工作进行了持续5年的监督,受到老百姓的赞誉。

夏日的一个清晨,笔者来到越城区蕺山街道世禾新村,只见这里碧水环绕,庭院幽静,游憩场地齐备,生态绿化宜人。一些老年朋友正在村中心的健身广场锻炼身体,小学生们则手拉着手欢蹦乱跳地去绍兴市少儿艺校世禾校区(世禾新村配套小学)上学。

世禾新村住着原蕺山街道沈家庄、五云、西金、罗家庄4个村的村民,共有72幢住宅,2188套,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住着1469户人家。小区内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菜市场、超市、老年活动室、文化中心、健身广场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4个村原先同处城郊接合部,外来人员多、基础设施差、生活秩序乱,环境的脏乱差。“像世禾新村这样都市村庄的成功建设、安置,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蕺山街道世禾新村党委书记谢茂根告诉笔者。

前期调研――“不能亏了农民”

北海街道塘南村村民周张友是村里较早被征地的农民,2000年开始他就在市区摆水果摊,妻子在一家服装店做营业员,儿子在家附近的元培中学读书,家里有两间三楼三底的楼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02年年初听说所在村即将拆迁,周张友变得烦躁起来。

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就要拆迁改造了,其他村民想法也很多:补偿标准是多少?新建小区在哪里?特殊情况怎么处理?……

拆村建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难题。

村民群众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人大代表们也向区人大常委会发出了呼声。据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同志统计,2002年区人代会期间,共收到代表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建议10件。代表们关注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城中村的位置大多在市区,或者靠近市区,随着城市的向外拓展,这些地段日显位置、利益优势,代表们建议原地重建,或者尽量靠近市区选址;二是城中村改造后旧房变新房,安置的标准、差价是多少,村民们心里没底。希望政府制订拆迁安置政策时,能多考虑他们的实际利益。

为了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2002年4月,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首批涉及改造的14个行政村。

在府山街道余家岸村,余兴荣老伯拉着调研组同志的手,一定要大家去他家看看。他家早些年由于经济比较困难,没有及时建房。后来经济稍好一点想建房时,又受规划限制,建房审批不准。一家三代7个人挤在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希望村里早些改造,可以住新房。

但是,如何改造,村民们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旧房拆除后,新房建在哪里?原居住的尽管是农村,但实际上已处在市区,或者接近市区,改造后所建的新村是不是还会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来自北海街道塘南村的村民代表觉得选址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

“旧房拆迁、新房安置,自己能住多少面积?要付出多少新旧面积差价?村民很担心。”当时任蕺山街道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谢茂根在参加座谈会之前,对村里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他说,“拆迁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复杂问题,希望在制定政策时能考虑得细一些。”

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希望政府在制定拆迁安置政策时,能多考虑农民的恋土情节,考虑村民的实际利益。

调研组及时将调研情况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区人大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又将调研报告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了通报,特别强调要善待农民,宁可政府多补偿一点,也不能让农民兄弟吃亏。

区政府非常重视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城改办和有关镇街一起进行专题研究,逐条对照落实。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在规划上采取了“就近、就城、就便”的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整个城中村改造以相对集中的组团形式规划建设。在具体规划选址过程中,充分考虑被拆迁村民大多有恋土情节,力争做到原拆原建和合理布局。对于确实无法原拆原建的,也按顺向选择原则,就近选择好的地块建造安置小区。

为了保证被拆迁农民的居住水平,越城区政府采取了“下保底、上封顶”的政策,即人均住房面积不到25平方米的补足到25平方米,最高的人均享受40平方米,在享受面积范围内,每平方米安置价只需要713元,远远低于绍兴市2000至6000多元的市场价。

在已经拆迁安置好的金鸡塘村,笔者了解到,这里的158户居民,每家的房屋资产都接近百万元。王国良原来是农民,夫妻俩加一个独生儿子,原来花了10多万元自盖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房子。城中村改造中,一家三口都成了市民,按照每个成年人40平方米的标准,再加上独生子女按照两个成人标准计算,家里还是分到了160平方米的面积,生活空间并没有缩小。

“按照前后建筑面积的差距,就可以说明农民利益并没有被损害,居住条件应该是更宽敞了。”区城改办同志说。

中期视察――“不能伤了农民”

在绍兴市区二环线控制范围内,越城区共有41个需改造的城中村,涉及5个街道1个镇,总户数1.5万户,人口约5万,需拆迁旧房建筑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建筑面积为250万平方米,总投资预算超过30亿元。这些村将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工程从2003年年初大面积铺开后,推进比较迅速。首期拆迁的塘南、金鸡塘、五云等8个村,已拆面积达40万平方米。这些旧房已拆的村民,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到别处租房,生活上有很多困难和不便。特别是不少农户租的是旧房、小房,有的是简易房,甚至是“船房”,条件很简陋,困难较多。

拆迁的声势很大,老百姓总体上也比较支持。但拆迁的量这么大,涉及的面这么广,拆迁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

为了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准确把脉改造遇到的问题,2003年6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题视察。

视察组先后察看了蕺山组团、金鸡塘组团、塔山组团、五云组团、塘南组团、王家庄组团等拆迁建设现场,听取了城改办和有关街道领导的汇报,并召开了由人大代表和有关改造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了解改造的进程和碰到的问题。

在座谈会上,大伙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建设中的质量问题。

北海街道塘南村有关同志反映:“由于村民们不清楚施工的一些具体过程和质量监督措施,对施工质量产生疑虑,还不时到施工现场‘转悠’,影响了施工。”

有的村干部反映,施工单位虽然聘请了监理公司,却没有业主方的监理人员,是不妥的。另一方面,质量监督的措施也相对薄弱。城中村改造涉及面这么大、这么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矛盾。一方面,许多农民朋友克服种种困难在外面过渡;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组团安置房的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一些已经开工的工程,工程质量监督也显得比较薄弱,群众对此意见比较大。”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伟春综合了视察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着重就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督问题向区政府提出了书面意见,要求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选聘监理单位,强化质量监督。特别是钢筋密度、保养周期等,直接关系主体质量,必须高度重视。而房子门锁、电线护套等,看起来是小事,但事关安全,也不可忽视。同时,还提出尽可能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质量监督,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区政府高度重视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城改办更是想方设法做好工作。在加强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有关问题的同时,严格选聘监理单位,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质量监督。同时,还建立了优者重奖、劣者重罚的激励机制,以镇、街、村和城改办业务处室为单位,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建立了确保廉政的制约监督机制,邀请检察、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城中村改造,对所有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对有关人员和施工单位落实了廉政责任制和廉政保证金,确保城中村改造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操作,确保资金、工程、干部“三安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了20多项工作制度,健全机构,配强人员,实行层次管理和程式操作,确保工作规范、职责到位、决策民主、政令畅通;组织了比速度、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的“四比”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镇、街、村的工作积极性。

后期监督――“必须方便农民”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五云、蕺山、金鸡塘等组团相继建成。新住宅设计科学、新颖、别致,道路宽敞整洁,处处是绿茵茵的草坪,进入小区犹如进公园。保安24小时轮流值班;电话、数字电视、管道煤气等生活配套设施全部配齐,幼儿园、小学、超市、农贸市场、医务室、老年活动室、警务室等应有尽有。吃过晚饭,村民们总喜欢到新村里去走走看看。

新房行将安置,这时,村民最为关注的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2004年8月、12月,区人大常委会又先后两次组织专题视察。实地察看了即将竣工交付的五云组团、金鸡塘组团,以及其他9个组团,听取了区政府所作的专题汇报,还召开由部分改造村的村支部书记和参与组团建设的施工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

“新房建好了,村民们更关心的是安置方案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车棚与房屋要合理搭配,楼层高的要尽量搭配近一些的车棚。”

“新房安置后,‘三证’是否可以按时办理?”

“城中村改造后,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这是势所必然。但村里的集体资产怎么办?”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纷纷发表意见。

蕺山街道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茂根说:“世禾新村是由4个村拆迁组团新建的,不少村民认为自己村原有的一些集体资产随着村变社区,会被别村村民享用,希望分完资产,省得夜长梦多;不少村民则赞同改制,期望有‘长流水’;也有村民担心在改制过程中,有些人中饱私囊,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针对视察中了解的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向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要未雨绸缪,提前考虑安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详细的安置方案和工作程序,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新房的套型、面积、层次、车棚(库)等安置信息要及早公开,做到拆迁、建设、分配全过程透明;对村民关注的房屋权证等热点问题,要及时做好衔接工作;对村集体资产处置,应借鉴外地经验,进行股份制改革探索。

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安置计划。在蕺山街道世禾新村、北海街道塘南新村、府山街道王家庄新村等安置任务较重、情况比较复杂的组团安置中,还先后组建安置工作组,抽调区、街、村三个层面的骨干,分组开展工作,确保安置工作顺利推进。

笔者在金鸡塘村村民王张友家了解到,他家搬进新居,光装修就花了16万元,花的钱比买房子的钱要多得多,“最主要的是以前的农村房子没有产权,而现在有了‘三证’,可以交易了,所以按照资产来说,我增值了近100万元,现在我也算是百万富翁了。”他高兴地说。

除了硬件建设,越城区还把城中村改造后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4年多的建设,越城区城中村改造一期23个村的改造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据统计,全区目前已完成23个村,7600户,约2.4万人口,计136万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已启动167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其中135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已完成20个村,7350户,2.2万人口,计138万平方米的择房安置。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搬入了新居。

越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国苗说,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人大应该有所为,也能有所为。越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程已经过半,今后,区人大常委会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支持这项重点工作,着力寻找切入点,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为整个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不遗余力。

上一篇:狱吏的恶与贵 下一篇:为了选民的殷殷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