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音乐的精髓

时间:2022-06-23 04:22:04

论巴赫音乐的精髓

摘要:巴赫音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创作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在内容上体现了以人为主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将人文主义和宗教音乐完美的融合,这即是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也是对人性情感的升华。其创作大胆的突破了传统宗教音乐的束缚,将人的思想融入其中,体现出其创作精髓——人文主义。

关键词:巴赫 宗教音乐 人文主义

巴赫——“音乐之父”,是巴洛克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风格在继承传统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创作内容,将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大量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佳作,形成了特有的巴赫风格。就像高尔基描述的:“如果象山峦般的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中高耸入云的顶峰。”[1]

一、巴赫生平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

1685年3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在德国森纳赫小镇的一个音乐世家。其高祖、曾祖父、祖父以及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父亲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以音乐工作为生。据史料记载,巴赫家族中有75位是从事音乐活动的,这其中就包括巴赫的祖父和父亲,小巴赫就是在这样的音乐氛围熏陶下慢慢成长,在民族和群众的音乐生活中长大的。9岁时,巴赫的父亲、母亲不幸相继去世,于是巴赫随其长兄约翰·克里斯多夫来到奥尔得鲁夫城,此时,约翰·克里斯多夫正在跟随德国大音乐家帕赫贝尔学习音乐,受其长兄的影响,巴赫开始接触到帕赫贝尔风格。15岁时,巴赫经介绍在吕内堡参加教堂的唱诗班,并师从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博姆,开始系统的学习管风琴。因为吕内堡是德国宗教音乐的中心,图书馆藏有很多古代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珍品,这些藏品大大开阔了巴赫的音乐视野,使其得以接触到许多法国古钢琴音乐的演奏艺术,于是巴赫开始钻研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作品,这对巴赫日后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704年巴赫到阿恩什塔特新教堂担当管风琴师一职,在此期间他更加全面、充分的学习管风琴和古钢琴的演奏,并在当地成为小有名气演奏家。1708年巴赫来到在魏玛,成为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师,在这里他接触到更多的世俗音乐,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是巴赫音乐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他的一大半管风琴作品都是创作于此,如著名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等。与此同时,他还努力钻研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柯莱里和维瓦尔迪的作品,将意大利风格作品的特色融入到德国音乐中,大大丰富了德国音乐的内涵。

1717—1723年,巴赫以世俗音乐作曲家的身份来到柯腾担任宫廷乐长,巴赫的主要任务是为皇室贵族伴奏,弹古钢琴供皇室娱乐。这一时期,巴赫将创作主要集中于世俗器乐上,特别是在古钢琴方面,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

1723年,巴赫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莱比锡,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创作了包括《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一批重要的作品。1750年6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岁65岁。

二、巴赫的创作背景

1、宗教文化对巴赫音乐的影响。自古以来,宗教与音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说的社会,人们更容易接受带有宗教性质的音乐作品。而巴赫正是出生在德国的图林吉亚地区这样一个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区,作为音乐音乐世家的巴赫家族,同时也是一个信奉德教的家族,他们继承着家庭优良传统的同时,更虔诚地遵从路德教的教导,一生都在用自己的音乐创作为为同胞、教会和上帝勤奋地工作。小巴赫在这样极具宗教特色氛围的家庭下成长,亲身感受到宗教文化对他的生活和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有了这些宗教文化的感染,巴赫才得以将生活中各个层面和深刻的哲理全部融入到他丰富情感表达的音乐之中。

2、巴赫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爱因斯坦对巴赫的评价:“对巴赫毕生所从事的工作,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2],可以看出巴赫的音乐是不可言传的。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除歌剧外,其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声乐作品包括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弥撒曲等;器乐作品包括管风琴作品、古钢琴作品、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四部管弦乐组曲等。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受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宗教作品占有相当的数量,而其宗教音乐也时常闪烁着人文主思想,将德国人民痛苦压抑、期望和平的愿望用音乐淋漓精致的展现。因此,巴赫的音乐内涵非常丰富,在他的音乐中时刻体现出和谐与对抗、有序与无序的规律。他的音乐创作,深深扎根在传统民间文化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突破了传统宗教音乐的局限性,展现了一副丰富、纯静的美好画面。

三、巴赫音乐的创作精髓——人文主义

1、巴赫音乐的创作特点。巴赫的音乐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他是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音乐总是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如果从音乐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巴赫作品的核心就在于人文主义,他将人文主义思想同宗教音乐很好的融合,因此也就有了巴赫作品自身独一无二的创作特点。

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出自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指与神学相对的人文学,其主要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主观思想和现实生活,追求个性的自由和全面解放,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思想和价值,在16世纪人文主义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

巴赫所处的时代,正值德意志经济危机和民族衰落时期。由于战争所致,经济迅速衰退落后,在政治上,也是腐败分裂,而文化上,更是鄙视自己的名族传统文化,整个社会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这让处在社会阶层的巴赫亲眼目睹并感受的平民大众生活的艰苦,作为一名基督教徒,他为这些平民百姓感到愤恨不平,创作了许多宗教性质的作品。而巴赫本人的经历也较为坎坷,饱受了许多屈辱和心酸,所以他开始尝试将人的感受和思想作为创作内容,并将这种创作融入到他的宗教作品中去,把宗教人物和宗教形象与现实生活相连,将宗教题材中的描述,转变成一个普通平民的遭遇,如此一来,所创作的作品就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深刻的反映出人们最普通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他创作的巨作《马太受难曲》,在作品中,耶稣不在是一个虚幻的音乐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物,为了人类的幸福,耶稣受尽屈辱和磨难,最终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这种创作的根本就在于他将人文主义中对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的追求贯穿到宗教情节之中,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

如,作品中耶稣的门徒彼得演唱的咏叹调:“我的罪恶,到何处才能得到宽恕。”巴赫在旋律上采用了弱起和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型,以表现彼得在耶稣在即将受刑时,为了不牵连自己三次否认自己是耶稣门徒时的复杂心情,深动的刻画出了一个在压力之下背信弃义,良心受到谴责不安的人物形象。当剧情发展的高潮,人们发现表面善良的法官在暗地里煽动将耶稣处死的情节时,巴赫不稳定的半音阶进行,并且让这种不安的节奏在四个声部中交替出现,有效的烘托出人们发现事实后,愤怒、激动的情绪。

所以说巴赫在创作中把人性放在首位,将人的心理感受融入到其创作中,而这正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所主张的主题意识。

2、巴赫音乐创造思维的超越性。曾今有人将巴赫的音乐称为近乎于神学的语言,称其是来自更高天国的精神启示录,可以说这是一种近乎崇敬的概念。然而,在巴赫的音乐中,“上帝”拥有的已不再是死板僵尸的威严,而是更为人性化的崇高情感,透过宗教所表达的对人类精神的关爱。作曲家叶小纲这样说:“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事实上我们所期颦的巴赫也是这样,我们渴单从巴赫那里得到更为人性的音乐灵魂与真谛。”[3]巴赫将宽厚的足以拥抱整个世界的胸怀毫不吝啬得向我们敞开,而我们毫不犹豫地奔向他那阳光般的温暖胸怀。在他的怀抱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仅是巨人般的庄严、伟大,更体会到了父亲般的慈祥、亲切。

作为巴洛克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赫的创作不仅在技巧上达到巅峰,在其创作作品的精神内涵上也达到前人所不及的高度。效果和目的。“巴赫的音乐不仅渗透着无限的宗教情怀,同时也体现着人性的光芒。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影响了巴赫,而巴赫把这些文化以音乐这种表现文化的最核心的形式撒播给人们,正如他自感自己是上帝旨意的传播者,要为荣耀上帝而作。”

参考文献

[1]张红模,《约·塞·巴赫和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钱仁平,《巴赫》,《东方出版社》

[3]叶小纲,《关于巴赫》,《钢琴艺术》

[4]张育英,《中西宗教与音乐》,《南京大学出版社》

[5]商莉莉,《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看巴赫》,《群文天地》

[6]李莺,《人文主义:巴赫音乐创作精髓》,《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7]向野,《伦巴赫及其音乐》,《文学艺术评论》

上一篇:长春高校社团成员对社团满意度调查研究 下一篇:试论数控软件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