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及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3 01:55:17

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及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以旧城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城区作为蓝本,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旧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旧城保护修缮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破解旧城保护发展及人口疏解难题,盘活旧城各类文化资源,拓展旧城发展空间,实现旧城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旧城保护工作提供范本。

【关键词】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综合利用

本文以旧城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城区作为蓝本,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旧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旧城保护修缮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破解旧城保护发展及人口疏解难题,盘活旧城各类文化资源,拓展旧城发展空间,实现旧城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旧城保护工作提供范本。

一、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东城区的旧城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以下作简要介绍:

(一)保护修缮的整体情况

目前,东城已开展了三批文物普查工作,故宫、天坛、钟鼓楼、孔庙、国子监等一批重点文物单位的得到保护修缮,文物整体修缮率达到62.4%。不断加大对前门、南锣鼓巷等重点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完成了600年来前门地区最大规模、最全面、最彻底的修缮整治工程,鲜鱼口美食街修缮一新,台湾会馆重张,台湾文化商务区建成开街。前门大街被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再现了其历史风貌;南锣鼓巷实施了市政改造、院落修缮、胡同整治、业态优化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资4亿多元,街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子监街完成了包括市政设施改造、房屋外立面整修、街巷整治、绿化美化、夜景照明等五项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了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再现了“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五道营、南新仓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日益凸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新“亮点”。

(二)综合利用的整体情况

通过功能置换、产业引入等方式,推动了前鼓楼苑7号院、原美国使馆、阳平会馆等文保单位的保护性利用;四合院特色开发成效显著,以特色餐饮、酒店会所、休闲娱乐、戏院剧场等为主的四合院经济蓬勃发展;依托废旧工厂的改造利用,打造了方家胡同46号等一批“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了专项资金,启动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项目,建成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和流通中心,“四大名旦”和“燕京八绝”等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传承,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振兴发展老字号企业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老字号专项基金,鼓励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形成了王府井、前门等老字号企业重点集聚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旧城保护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既有政策约束、管理权限分割、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二是旧城保护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开发模式不明、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不高、区域政府财力有限等因素造成了旧城保护与发展的资金紧张;三是旧城保护与发展的重点项目储备工作急需加强,企业主体进入旧城保护与发展领域的路径不明,缺乏有效推动旧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抓手等问题极大限制了该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的任务及路径

对于东城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来说,首先是要抢救和保护重要文化古迹,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是通过特色文化街巷的保护和利用吸引国内外各类先进文化,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第三是利用特色文化街巷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推动文保片区纵深院落及胡同的有机更新,扩充文化产业承载能力;第四是积极拓展旧城地下空间,将各类配套服务功能向地下空间转移,提高旧城地上空间的使用效率。最终通过点、线、面结合及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实现旧城的有机更新以及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的模式研究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旧城保护发展已经进行的一些探索大都是积极的,也是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实施的,功过是非还要留待时间检验。目前明确的旧城改造要求是“活态传承、有机更新”。以满足这一要求为前提,旧城的保护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保护利用问题、实施主体问题、开发时序问题、资金平衡问题等诸多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个整体保护利用模式,同时针对文保单位、重点街巷、文保片区及地下空间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模式以资借鉴。

(一)统筹联动模式(整体)

统筹联动模式是以旧城整体保护利用为出发点,考虑到旧城有机更新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的特点提出的。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在对旧城风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重要文保单位及特色文化场所为文化核心元、以特色街巷作为文化辐射轴、以文保区作为综合功能承载区、以地下空间作为配套职能拓展区,通过点、线、面统筹及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实现旧城的有机更新以及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在这一模式中,核心元的保护利用主要由政府实施;辐射轴的保护利用主要由市场主体负责,政府主要进行引导、培育及规范管理工作;综合功能承载区的保护利用要以居民为核心,发挥政府、企业、居民及其他机构的多方积极性共同推进;配套职能拓展区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强化地下空间资源的整合,提高空间使用效益。从时序上看核心元的抢救保护是第一步,辐射轴的培育是第二步,综合功能承载区的有机更新是第三步,配套职能拓展区的整合利用可以与上述三步工作同时推进。这一模式体现整体规划、小规模改造的特点,通过在各环节上的持续性改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性飞跃,既保证了保护利用成果的持久化,也同时兼顾了资金平衡、文化延承、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众多要求,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整体保护利用模式。

上一篇:培养学习能力,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前瞻性人格对工作绩效的作用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