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画电影《夺宝熊兵》看自媒体时代的反英雄主义

时间:2022-06-23 12:32:45

从动画电影《夺宝熊兵》看自媒体时代的反英雄主义

在中国,古文的著作中常常有赞叹英雄的文字,宋代才女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项羽的宏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英雄是被描述为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大多表现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伟人。而在国外,最典型的是美国人崇尚的极度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动画电影中几乎每一部都有自己的英雄,种种维护世界和平、勇敢、善战的角色形象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超能陆战队》中的具有超能力的阿宏和他的小伙伴们以及《玩具总动员》和《勇敢传说》中女牛仔翠丝、芭比和梅里达等一系列英雄主义女性角色等等。[1]

2014年1月,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夺宝熊兵》以2.48亿票房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动画电影的代表性新力作。影片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反英雄主义特征,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珠三角地区的文化特点。

一、 反英雄主义的多元表达

世界上的任何产品包括动画电影,都应该具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是围绕产品展开,但是重心确是围绕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的,这就是说,如果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中拥有与众不同的产品形象,便是定位的首要定义。[2]不同时期,消费者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特征。如今,我国已经迎来了以平民化为主要特点的自媒体时代,丹・吉尔默将其定义为:“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人众,为了大众”。[3]人们能够依靠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最大程度地向现实的和虚拟的好友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意无意地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通过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好评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在网络社会中形成全新的自我定位与认知。[4]这不仅仅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快捷化,同时导致了文化和审美的感觉、体验、思维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人们的自我表达意识极度强烈以及对表现个人存在感、个性化和个人价值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样的价值观的改变必然带来人们对娱乐方式和娱乐对象的标准的转变。而自媒体天生是个体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这就决定了自媒体时代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

《夺宝熊兵》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主角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赋予人物多重的性格特征,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现实化。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角色构成被打破,形成一种反英雄主义的多元化表达。

(一)平民化的路线

与美国动画电影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相比,中国动画电影更追求具有团队意识的完美人格的大英雄,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大都以民间故事或神话为题材,如1955年的《神笔》、1964年的《大闹天宫》等,影片被赋予了极其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如《神笔》中的马良,拥有伟大的人格,故受仙人所赠神笔一支,使他画出的事物都能成真,因此他拯救人们于苦难之中,劫富济贫,是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精神的英雄。但是,从2000年的《宝莲灯》开始,同样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但是影片已经开始倾向于平民化和开始致力于向现实主义拉近距离,影片开始突破传统中国动画电影单纯地表现英雄主义而不涉及人物感情的特点,通过加入了亲情、爱情等元素是人物更加真实与自然。

《夺宝熊兵》中的人物原型和叙事风格是在电视动画片《熊出没》的基础上延生而来的,在《熊出没》的电视动画中,光头强的角色形象是从众生相中提炼出来的,他每天辛勤工作,为了砍树与两只熊周旋,他还有一个向他指令的李老板。很多白领能够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成功引发了成年观众的共鸣感。电影中,光头强表现出明显的小人物特征,他常常是被欺负和荒诞的形象,性格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以此颠覆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定义。电影中他所表现出的是人性最单纯和本真的善良,曾经动画电视中的大反派光头强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了正义的温情一面,这种温情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电影中战胜邪恶的不再是传统的大英雄,而是心存善良的普通人。

(二)对家庭和亲情的皈依

影片在主题上就定位在一个很生活化的基调上,明朗地阐述了亲情最可贵的观点,家庭责任感成为主角英雄的另一种解释,这与传统英雄主义倡导的黑色暴力美学大相径庭。这不仅仅表现在最后从老板手里营救嘟嘟上,也在影片很多细节中处处透露着亲情的主题,如嘟嘟在踩光头强的妈妈给他做的帽子时,光头强的愤怒;光头强尽管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却在衣柜里挂满了他从小到大的伐木服,这些小细节的设置都能表现出光头强注重家庭和亲情的特质。同时,情节的设计总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活的角色形象,影片中设置了很多在这个时代生活化的主题,如员工最害怕接到老板的电话、大龄青年被父母催婚等,影片打造了光头强“超级奶爸”的生动形象,让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影子。

电影中还出现了性格各异,形态万千,或人或动物的形象,如熊大、熊二、嘟嘟、老板、爷爷、吉吉、毛毛等,他们的外在形象有意识地被夸张,使他们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性,这样的高矮胖瘦,相互映衬使他们产生视觉上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趣味性。在角色的设计中,仍旧是遵循幽默搞笑的原则,运用了在动画电影中常常将人物“小丑化”的手法,把人物身上可笑之处夸张、放大,使人物在片中出尽各种糗态。熊大熊二为了逗嘟嘟而抓蝴蝶时笨拙的身形;被坏人追到无路可逃时,熊二以女装出现,与熊大跳起探戈;他们还与以往势不两立光头强一起照顾嘟嘟,成功地建立了近期红遍国人心中的“奶爸”形象。

正是因为这些角色在设计时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性格特征,能够产生强烈的反差,更让整部影片处处透露出暖暖的小感动。同时,电影迎合了观众的接受心理:传统动画作品中习惯塑造非黑即白的人物,比如完美无缺的公主、王子或恶贯满盈的坏蛋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夺宝熊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更加适应于现代人的欣赏法则,在角色的设计上有突破了以往的典型的英雄角色的塑造模式,体现出一种反英雄主义的情怀。

二、 反英雄主义的形成探究

《夺宝熊兵》是珠三角地区的代表力作,特定的地域特征也促成了其反英雄主义风格的形成。

(一)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珠三角地区的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早与港台对接,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文化上、经济上都更加开放和多元。如今,珠三角地区的人民消费水能力属较高水平,更多的家长愿意带子女前往影院观影,已经开始出现史无前例的动画电影一票难求的现象,动画电影在影院的上档率明显提升,制片方抓住这一势头打造合家欢电影,使之成为家庭娱乐消遣的一个好方式。《夺宝熊兵》在角色设计中主打以儿童为对象,同时设置吸引成年人的情节,在保留成年人能理解的笑点之外,致力于将角色平民化、生活化以拉近与儿童间的距离。珠三角地区人们开放的思想方式,以及对各国文化的接纳性,也就形成了珠三角本土独有的“新文化”,也使得人们对于自我意识的实现更为重视。

(二)崇尚幽默的动漫文化

珠三角是我国最具有动漫基础的地区,早期是欧美动画电影的加工基地,在技术上最先与国际接轨。由于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具影响力的动画电影就是在广州政府支持下,由广州原创动力公司开发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而《夺宝熊兵》的上映超越了连续5年位于动画电影排行榜榜首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影片在技术上采用3D技术,能够准确地拿捏角色细致的表情和动作,实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运动,这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是一大突破。在角色的创作上,珠三角地区更多的是打破固定思维,受到更多的国外动画电影的影响,表现为更多地关注人文关怀,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情节的设计、人物造型的设计、动作设计等各方面都结合全球化视角。

(三)完善的动漫产业基础

《夺宝熊兵》动画电影在2014年票房市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登上银幕之前,其角色形象早已依靠衍生品的发行而深入人心,培养了广泛的观众市场,已经形成品牌。沃尔特・迪士尼曾经形象地说明了品牌对动漫产业的重要性,他说,迪士尼的一切都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珠三角的动漫公司的一大特色就是依靠下线衍生产品建立起知名动漫品牌。光头强、熊大、熊二等一系列《熊出没》衍生品如玩具、文具、服装、日用品、移动终端小游戏等是随着电视动画版的《熊出没》的上映同期发行的,这类衍生产品在动漫品牌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产业在珠三角地区早已发展得很健全,在这里,需要生产衍生品的任何动漫形象都能够快速地与大量的厂商进行对接和合作。《夺宝熊兵》是依靠早期建立的品牌形象,针对现有的人群和现状,依据角色设计故事情节的一个典型案例。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结语

《夺宝熊兵》的反英雄主义角色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动画电影风格,对于这个大众自我意识强烈的时代来说,小人物往往更加能够打动人,人们更加渴望从作品中看到贴近自己生活影子,获得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

作为动漫大国的美国、日本,电影的票房收益仅仅是整体产业链的一小部分,而中国动画电影的盈利模式还过于依赖票房。[5]现阶段,很多的动漫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看似繁荣,实际上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非常有限。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在这里更加具有动漫产品品牌的意义,成功的动漫品牌可能在今后的全球化进程中,拓展出更大的价值与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1]万众.从传统到现代――浅析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女性角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艾・里斯(Ai Ries),杰克・特劳斯(Jack Trout).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5.

[3]丹・吉尔默(Dan Gillmor).草根媒体(We The Media)[M].陈建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

[4]李雅楠.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5]马华.2014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综述[J].当代电影,2015(3):46-47.

上一篇: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太阳照常升起》电影画面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