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我亲历的新中国开国大典采访

时间:2022-06-22 11:58:20

李普:我亲历的新中国开国大典采访

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国内外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

李普,1918年出生。曾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特派记者等。1973年后历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直至1982年离休。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6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与李普同志曾有过多次接触,也采写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近日,应《新闻与写作》编辑之约,我再次拜访了这位年逾九旬的老新闻工作者。

采写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消息

1949年8月底,李普奉命由位于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新华总社,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

当时,李普已是经历过不少大场面的老记者。之前几年间他曾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特派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李普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同志当时是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负责人。的平易近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这些年轻人可以与一起聊天,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交谈,而是一种家庭里或朋友间的闲聊,就好像拉家常一样。后来他到“刘邓大军”采访,与、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触也非常自然。因而,在接受报道开国大典任务的时候,李普的心里相当从容。

开国大典,并不是仅指10月1日那天在天安门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群众游行庆祝的活动,实际上从9月21日第一届政协大会开幕,开国大典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9月21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国人民政协开幕的消息中写道:“中国人民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

政协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李普和李千峰两个人作为政协会议的工作人员,隶属于新闻处,住在中南海勤政殿。新闻处的处长是宦乡。这次重大报道,全国各大新闻单位都派来了记者。新华社记者负责公报式的新闻。其他形式的报道由各报自己采写。

李普和李千峰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有时也两人一起去。9月30日下午,、和政协代表们都去天安门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那天的采访是李千峰去的。10月1日正好轮到李普采访,当天发的政府公告和庆典活动的消息都是他写的。

庆典活动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人们渐渐散去了,而李普还要赶写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新闻稿,这篇稿子新华社必须在当晚发出,以便第二天国内外报纸采用。

稿件写好后李普即送给当时的副部长胡乔木审。胡乔木家就住在中南海里面,李普把这篇稿子送去后就站在旁边看他审稿。胡乔木看到一半时,摇了摇头说:“这里没有交待清楚。在天安门上按电钮,国旗就上去了,这个你明白,我也明白,可是老百姓不一定明白。”后来他把这句话改成了“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上升”。之后,胡乔木又要李普把稿子再送给彭真同志(时任北京市长)看看,彭真审阅时又增删了几个字。这篇新闻只写了八九百字,记述了开国大典的现场情景,后来收入李普的新闻作品集《开国前后的信息》,标题简化为《开国大典》。

两件珍贵的文物

由于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李普曾幸运地珍藏了两件十分宝贵的文物,从这两件文物中可以了解到开国大典背后的一些故事。

这两件文物中的一件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的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里说明这次政协大会上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讲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时,公告里原先只简略为“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庆典开始前,政府委员举行就职会议,张治中先生看到公告稿后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应把其他55人的名字也列上,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这份全体委员列名的名单里,包括了当时我国政治舞台上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国际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非常赞成张治中的意见,马上吩咐中央办公厅的人把其他55位委员的名单补齐。他这个公告稿是铅印好的文件,当时时间又紧,所以只好临时在上面别了一张用毛笔写的字条。当宣读完公告后,李普上去向他要稿子。他指着那张字条,叮嘱说:“这个纸条你注意,千万不要丢掉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发稿时用的是另外一份公告稿的铅印件,补上了全部名单。这份由签字,并写有批语“照此发表”的原件后来就留在了李普手里。《建国以来文稿》里收录了这个公告,篇末注明“根据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刊印”,就是新华社播发的那条稿子。这足以证明,李普保存的那份公告就是唯一的原件了。

另一件文物是的讲话提纲。政协大会第二天即9月22日,作关于《共同纲领》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政协开大会时,各人的演说一般都是预先写好稿子铅印出来,政协委员和记者每人发一份。唯独走上台时,手里拿的是薄薄的两页纸,而不是铅印的稿子,事先也没有给大家发提纲。李普立即感到这天的任务不轻,必须详细做笔记。果然,等讲完后李普上台去向他要稿子,他说:“我实在没时间写,只有这个提纲,现在给你。请你根据你的笔记写出来,写好后给我看过再发。”把他手里的提纲交给李普,报告中讲了8个问题,提纲就仅列了那8条,用铅笔写在两张白磅纸上。李普当晚写好一条新闻交给。这个提纲也在他手里保存下来了。

遗憾的是这两件文物在“”期间都被红卫兵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

从年轻时代开始,李普就选择了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他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度过的。他说,这一生最喜欢做的还是新闻工作。

1938年春末,20岁的李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进入我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重庆《新华日报》作记者。李普后来曾在一本书中谈及当时的想法:“我由于爱好文艺,在那民族危亡之秋受到左翼文艺的影响,读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书。入党以后,逐渐模模糊糊地感到新闻工作比文艺事业能够更直接地为自己的理想和党的事业服务。”

在《新华日报》工作的几年,李普从一个热爱新闻事业、热爱党的革命青年成长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之后,他先后到华东、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采访和工作,历任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野战分社副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宣传处副处长、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等。离休后,曾担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晚报工作协会顾问等。

除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外,李普还写下了很多新闻名篇。如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曾连续发表介绍解放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这些文章被编辑成书,名为《光荣归于民主》,由上海地下党以“拂晓社”名义出版,出版后又被解放区的东北书店大量翻印,1980年这本书再版时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解放战争时期,李普在“刘邓大军”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报道,如《将军评》、《滑县战场巡礼》、《将军谈滑县之战》、《的“停战令”就是“攻击令”》、《揭开大反攻的序幕》、《大别山的神话》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普主要从事财经报道,曾在负责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他采写的《调整经济的来龙去脉》,综论全国经济形势,分析了稳定金融物价,调整工商业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至今仍被视为财经报道的典范之作。

离休后,李普仍笔耕不辍,先后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李普的主要著作除以上提到的《光荣归于民主》、《开国前后的信息》外,还有《记者甘苦谈》、《记刘帅》、《我们只举行过一次婚礼》(与夫人沈容合作)、《洋女婿土老帽》等,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在他离休以后出版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脑刚刚在我国开始普及后不久,李普就学会了使用电脑写稿。后来他又学会了用电脑上网,查寻他所需要的资料。前些年他还曾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进行交流。如今,年纪大了,用电脑已不是很多,但他仍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读书读报。今年以来仍陆续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在《记者甘苦谈》一书中李普曾写道:“新闻记者是在历史洪流向前冲进的最近处,观察和报道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从而参与推动历史更快地前进。”他认为,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是记者的职责所在,而作为记者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要正直,记者要锻炼培养自己的眼光和分析能力,是则是之,非则非之,是非分明,这样才能清楚地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记者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能与之轻松交流,也有利于新闻采访的深入进行。这些既是李普对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感悟,也是他对今天新闻工作者的期待和寄语。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上一篇:先进事迹材料撰写技巧 下一篇:声音等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