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6-22 11:13:1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递增的趋势,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被社会舆论视为“次等教育”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被用人单位看作是“夹生饭”。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因素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寻找其就业途径及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新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水涨船高,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呈递增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559万、610万、631万、660万、680万,预计2013年将达到700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因此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城镇化使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在持续转移,劳动力总量庞大、供给充足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也在就业岗位上分走了一杯羹。

面对新形势,把SWOT分析运用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研究中,就是通过对毕业生个人因素的优势、劣势和对所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1.优势

第一,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了今后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这与企业看重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的人才相适应。

第二,良好的心理优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相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生源先天劣势,从心理上更容易降低期望值,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第三,有较强的职业培训优势。笔者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开始负责某些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工作,学生参加的营销师、物流师、人力资源师等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2%,职业资格证书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劣势文凭”增色不少。

2.劣势

第一,弱势文凭。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丁晓浩教授对就业形势分析认为,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信号作用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因此,大专文凭更加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第二,就业期望值总体偏高。近几年,笔者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大多数毕业生比较青睐于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自身发展机会相对在欠发达地区要大的多。但这些地区同时也是高学历毕业生的聚集地,在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

第三,理论素养薄弱,知识面狭窄。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实用技能的职业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大多实行“2+1”模式,学习时间短,很少涉及到本专业外的其他学科,缺少知识拓展能力,知识面窄,很难胜任高级管理岗位。

3.机会

一是国家政策扶持,高职院校自身重视。2012年,国家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有950所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1753个专业,专业建设呈现“由点到面”的辐射,为各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贡献。这就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导向。另外,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倡议组织召开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2年大发展后的自我反思,是高职战线与社会各界的一次交流与碰撞。有了政策扶持和各方的重视,高职教育就慢慢有了地位,高职教育才能获得各级政府更多、更实在的重视和扶持,才会进一步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二是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各类企业急需大量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现在,许多地方都不缺乏“白领”和一般性人才,但缺乏高级“蓝领”。

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

三、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策与建议

通过SWOT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要认清形势,外部环境可能无法控制,但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扩大优势,抓住机遇。下面从高职院校及学生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继续提高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进行一次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要做到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二是转变就业观念。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一定要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做好职业规划。

三是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得越早,就业准备程度就越好,在同等情况下,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而言,应该把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08).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4).

[3]焦亚兵.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0.

上一篇:基于搜索引擎的“SIVA”网络营销理论模型的应... 下一篇:体育舞蹈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联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