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教材学修辞

时间:2022-06-22 10:53:11

联系教材学修辞

摘 要:所谓修辞,就是选择语言形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则和规律。它主要包括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积累的精彩语句,大部分是应用修辞才产生的特殊效果。

关键词:教材;修辞;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3-01

有关修辞的内容,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检测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修辞有所感悟,有所接纳。对于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思想,习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懂得修辞格的用法。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防止在素质教育检测中的不期而遇,做到有备无患,现结合教材,谈修辞的学习。

所谓修辞,就是选择语言形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则和规律。它主要包括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积累的精彩语句,大部分是应用修辞才产生的特殊效果。

一、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最容易识别,它一般会用比喻。词“像”、“好像”、“犹如”和“仿佛”等等来造句。如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开国大典》)。如第六册《翠鸟》中的“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就是明显把翠鸟比做箭。暗喻较为隐蔽,需要动动脑筋才能鉴别。它也可用比喻词来造句,这类词有“是”、“成了”和“变成”等等。如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句中暗暗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又比作宝库。比喻句中最难判断的就是借喻。借喻不用比喻词,而且连本体都不出现,就直接把被比喻事物说成比喻事物。又如第八册《猫》中的“……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直接把“猫的脚印”说成是“小梅花”。当然,并非只要有“像”字有“是”字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如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中的“你不像狗,倒很像狼”和第九册《草原》中的“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这两个句子就都不是比喻句。

二、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一个跟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如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望着望着……”、第七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中的“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和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刚到堂屋,几十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在这里,“红领巾”代替了“少先队员”,“夕阳”代替了“溪水”,“刺刀”代替了“鬼子”。借喻和借代很相似,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借喻中谈及的两种事物有共同特点,可以用明喻的方式表述为“XX像XX”。而借代中的两种事物没有共同特点,也不能像借喻那样更换表述方法。它只能把其中的一种事物理解为另一种事物,两者之间仅仅是“密切相关”而已。

三、拟人。拟人就是把本来不会说话的动物、植物或者无生命的东西当作人来写。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如第五册《大海的歌》中的“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此方法使描写对象具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

四、夸张。是故意而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把事情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又如同册《金色的鱼钩》中的“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再大的碗也不会有千斤重,是心情沉重吧!这种方法渲染气氛,启发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留给读者深刻映像。

五、排比。将语气一致、结构相同、内容密切关联的句子成串排列。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子。排比句里每个分句中往往会有相同的字词。这相同的字词可以在每个分句之前,也可以在每个分句当中,还可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它的作用是有力地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使气势畅达,铿锵有力。

六、设问和反问。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有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以引起注意和思索。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它可以转换成陈述句。如第九册《蟋蟀的住宅》中有个设问句:“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还是第九册《海上**出》中有个反问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转换成陈述句便是“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又如: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只有一个地球》)。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索。反问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无庸置辩。

七、对比。对比指的是两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等,活用此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透彻。

八、引用。引用就是引现成的名句格言来为己所用。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一般这种方法在说明文、议论文中常用,作用是使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修辞现象客观地存在于日常生活,我们老师要在学生学会修辞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修辞知识。像日常交往中、影视欣赏中、课外阅读中都有大量的修辞现象。人际交往时,别人机智幽默的谈话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修辞现象;课外读物中更是有大量修辞现象的存在。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随处都可以学到修辞知识。这样既能学到一些修辞知识,又能拓宽知识面。

总之,语文教学中若能将必要的修辞知识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并能适时地加以总结巩固,然后又回到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中,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进一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一篇:关于营造语文课堂氛围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