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时间:2022-06-22 09:25:07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摘要]2012年3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为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巴州区农用地进行整治潜力分析。

[关键词]巴州区 农用地 整治潜力

[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44-2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而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是土地整理的基础,是制定土地整治目标与方针的依据。农用地整治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权属调整,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风险,改善生态条件,使耕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为例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以求得巴州区农用地整治办法。

1区域概况

1.1巴州区概况

巴州区是巴中市的下辖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坐标为东经106°21′~107°7′,北纬31°31′~32°4′,总面积为256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人(2006年)。全区辖4街道、11个镇、13个乡,东西长72km,南北宽62km,幅员面积2558.82平方公里。巴州区境内除溪河地势较低,山峰地势较高外,大部分在海拔400―800米之间,地貌多属低山和丘陵。巴州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但秋季多雨,冬季多雾,霜、雪较少,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常有夏伏旱、秋霪雨及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1.2巴州区农用地现状

据2010年巴州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巴州区全区农用地面积231851公顷,占全区幅员面积的90.61%。其中,耕地面积为10468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5.15%;园地面积为141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0.61%;林地面积为9663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1.68%;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912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2.56%。2010年末,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7658公顷。

2农用地整治对象分析

巴州区农用地整治的重点整治对象是坡度6°―25°的耕地。到2010年,巴州区耕地面积为1046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91%,占农用地面积比例为45.15%,全区人均耕地0.09551公顷,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坡度6°―25°的耕地面积为90916公顷。根据巴州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2010年巴州区耕地中自然质量等别为5的占15.12%,其余自然质量等别均为6,而利用等5等以下的耕地面积占59.39%,巴州区农用地综合等别范围在Ⅲ至Ⅶ之间,等别为Ⅵ以下的占89.90%。由此可见,巴州区耕地具有数量大,质量差,利用效率低等特点。因此耕地整理的主要对象,一是质量不高的耕地,二是利用效率低下的耕地。

3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3.1耕地数量增加潜力测算

新增耕地面积潜力主要表现为经过整理后耕地有效使用面积的增加,主要通过对道路、沟渠的综合整治,土地平整、大田并小田减少田坎占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来增加耕地面积。

依据巴州区历年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的调查统计,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率一般为8%到10%。确定各乡镇新增耕地率后,依据公式测算并调整,得出巴州区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经测算,巴州区新增耕地总面积为6273公顷,各村镇新增耕地率为8%-11%(表1)。

3.2耕地质量提高潜力测算

理论产能核算:通过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掌握了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和相对差异,是核算农用地产能的重要数据基础。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成果同样可以为农用地整理所获得的生产能力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可能。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对调查和收集的产量数据参照研究区域的耕作制度进行标准粮的换算,并参照《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通过高产试验田以及专家种田的产量水平进行回归模型的建立。研究区域属于晋南盆地区,主要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基准作物为春玉米,指定作物为夏玉米、冬小麦、大豆3种。在晋南盆地区范围内以指定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单产和专家咨询单产视作农用地理论单产的样本点,从中剔除标准粮理论单产最高和最低的样点,使得样本点所对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农用地产能核算课题研究与试验,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高。

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基本单元,建立分等抽样单元的理论单产和相应的耕地自然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所有分等单元的自然等指数代入函数模型求算耕地理论单产。

可实现产能核算:在晋南盆地区内以抽样分等单元指定作物最高单产为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为样本点,从中剔除标准粮可实现单产最高和最低的样点,使得样本点所对应的利用等指数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农用地产能核算课题研究与试验,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高。

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基本单元,建立分等抽样单元的可实现单产和相应的耕地利用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所有分等单元的利用等指数代入函数模型求算耕地可实现单产。

核算的结果:从巴州区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全县和各乡镇(有的可以到行政村)的各种农作物(包含指定作物)的单产数据,依据农业统计数据,将核算区域内的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视作核算区域内的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然后,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和种植制度,将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换算为标准粮实际单产,以此计算区域标准粮总产。巴州区实际产能为408408161t,实际单产为8519133kg/hm2。

整治后可提高的产能:巴州区水田面积为87100.19公顷,其总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总产依次为198.14、184.73和127.59万吨,实际产能是可实现产能的69.07%,理论产能的64.39%;巴州区总的旱地面积为25489公顷,其总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总产依次为55.29、47.4和33.8万吨,实际产能是可实现产能的71.31%,理论产能的61.13%。表明巴州区的耕地产能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农用地产能反映的是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把所有种植的作物都通过产量比系数和标准耕作制度的轮作比系数换算成标准粮产量。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实际调查时,指定作物单产有可能偏高等,导致分析时利用潜力过高。

4讨论与思考

4.1对巴中耕作方式和农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已经发现巴中耕种一季的冬水田水稻土和休耕田土的肥力状况明显好于旱地沙土。充分说明了水稻田冬季休耕是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的耕作方式。巴中位于四川的东北部,属于山地地区,且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对于两年三熟制的,种植“水稻+小麦或者水稻+油菜”的水旱轮作田要注意人工土壤肥力的补充;而对于排水条件不好的地区,稻田应该冬季休耕,以恢复土壤肥力,保证一季水稻高产,而不应该强行水旱轮作,即种两季;同时对于山前肥力状况不好的旱地应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林。这样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对肥力较低的土地进行了充分利用,还改善和优化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最终达到了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

4.2农村闲置土地的合理利用

由于巴中地理位置偏僻,农村比较落后,农业土地利用大都以种植业为主,产出有限,从庄家上得到的收入很少;外加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土地被撂荒的现象普遍存在,占到总耕地面积的约15%―20%。但土壤肥力却因为撂荒(无意识的休耕)而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防治了耕地的退化,并且这种常年休耕的土壤由于肥力高,因而生产能力较强。如果能对这部分耕地加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将可以产生较高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这种土地利用还可以采用工厂式的集约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有的落后的、粗放的、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生产力。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4.3农田保护性耕作的适宜性分析

虽然免耕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但并不是任何地区都适合。巴中的自然免耕是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和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它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温度低于年均7℃的地方,不适宜保护性耕作的推广[6]。而对于水分要求来说,年降雨量250~800mm的地区更适合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因此,在考虑应用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通过各地多年多点的研究,寻求适合当地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

5结论

通过对巴州区农用地整理研究可以将其按照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利用措施。一级区域为当前重点整理区域,该区域可实现产能较高,整理难度较低,应进行优先整理;二级整理区域在一级整理区整理结束后,可参照一级整理区的整理模式进行土地的整理开发;三级区域现阶段整理难度较大,该区域农用地产能开发前景有限,如加大投资可能会造成资金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可维持农用地利用现状,加强现有耕地保护。

参考文献

[1]江泽普,黄绍民.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广西农业科学.2007年第38卷第1期.

[2]肖剑英,张磊.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

[3]应婉琴,陈春华.单季晚稻效应初探耕作与栽培.2006年第3期.

[4]王法宏,冯波.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第6期.

[5]黄禄星,黄国勤.保护性耕作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115.

[6]江苏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保护性耕作适应范围和推广中要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阿姨猎头来了 下一篇:博洋家纺电商向左,门店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