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6-22 08:22:45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策略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掘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尤其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兴趣,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

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需要,提高参与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必须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让他们运用这项知识去帮助大人解决某些问题。比如学习了估算方法,可要求学生星期日帮助妈妈去买菜,估算菜价;学习了百分数,可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计算一些利息、税收、奖金、保险金等。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他们领略到参与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他们领略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增强参与意识,使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另外,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识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 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是让学生参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这样,学生的身心潜能,心理素质及各种能力必将得到和谐、生动的发展。

上一篇:新颖课堂教学 走进高中物理世界 下一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