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间对日本认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时间:2022-06-22 07:50:25

论中国民间对日本认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摘要:受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传统友好和相互需要、国家意识和少数极端民族分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认知和态度是复杂的,明显受到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形成分析中国民间对日认知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来改善中日关系。

关键词:中国民间;日本;认知;偏见;刻板印象

一、 引言: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战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日本政府的一些列关于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的不恰当言论和行为使中日关系发展面临严重考验。受此影响,中国民间对日情绪和对中日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不太乐观。

二、中国民间的对日本认知状况。

1、 中国民间重视中日关系,但对中日两国关系现状的认可度低

根据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显示,多年以来,中国公众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认同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2、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有所波动,整体较低。

根据10多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的民间对日负面印象比率除07、08年以外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近两年甚至达到85%以上,但是近年较去年从92.8%降到86.8%,下降了6个百分点。

3、领土问题、历史问题等是中国民间关注的焦点

在问题上,中国民众的态度自2011年以来基本不变。“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争端”今年虽然仍是比例最高的选项,占64.8%,但较去年的77.5%有明显下降。“日本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教育问题”、“海洋资源纠纷”等也被认为是阻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4、中国民间了解日本的渠道以中国媒体为主,向多样化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中方80.1%的普通公众通过接触中国媒体了解日本信息,这一比率与2013年调查基本相同。

5、中国民间反日游行示威活动的开展

2012年8月中旬开始的一系列激进反日游行,主要抗议日本于2012年上半年提出的国有化政策和8月19日日本右翼登陆。2010年10月在中国西安、成都、郑州、宁波等地举行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

三、 影响中国民间对日认知的因素-偏见和刻板印象

1、 社会偏见及其形成原因

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形成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中国民间对日本偏见的形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

首先,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会导致人们对弱势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种厌恶的情绪被发泄到日本整个民族身上。二战后,中日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中国国内各种矛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社会和个人需要释放压抑情绪,容易将日本选为对象。

其次,偏见受到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在亚洲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发展之间有重大的利益和地位冲突。

再次,历史问题影响中日关系发展。对中国来说, 近代历史是一部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但围绕历史认识问题, 中日双方摩擦不断。尤其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史实,这使中国民间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

2、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中国民间对日本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是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关于日本人的性格研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将日本描述为一个具有完全对立的特性却能够凭借此独立生存下去的社会,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其次,处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各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中华名族又有悠久的历史,坚持民族独立保护领土完整。而日本在中国民众心目中好战不友好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日本南北朝时期的 “倭寇”,再到日俄战争、侵略朝鲜战争、侵华战争以及加入法西斯联盟挑起二战等,使中国民间形成了对日本的富于侵略性的印象。

再次,中国民间对日认知现状的形成过程中,受到新闻传媒、影视作品的影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认知已经形成了一种野蛮的发动战争、在战争残暴伤害中国人民、战后歪曲历史的刻板印象。

最后,根据预言的自动实现效应,一种印象形成之后,人们会选择性的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从而不断加强这种印象。在中国民间对日本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的选择符合之前已经形成的印象的相关的信息,来证明和强化之前的印象。

3、 消除偏见

接触假设认为, 不同群体成员通过不同方式的接触, 是减少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或敌意的最好方法。 接触应是长期性的, 并涉及合作;应有正式的制度框架支持;同等社会地位的人的接触效果最为理想。

四、通过对中国民间知觉形成的分析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改革两国相关教育内容和加强民间面对面的实地交流,逐步消除两国民间知觉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日本必须停止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向日本新一代正确介绍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让中国新一代树立爱国主义的同时坚持和平主义。

第二,督促双方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对方,使媒体在市场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客观的,中立的,友好地进行报道。

第三,中日政府应该重视两国之间的关系,树立和平友好发展,互利互惠双赢的战略意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而不是将两国关系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建立能及时化解双方民间错误知觉的双边沟通磋商预防机制。

第四,加强中日人员的往来交流。在中日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加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扩大民间的交流,通过更多的出国学习和出国旅游以及两国友好团体活动,来扩大相互了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童思思.从《菊与刀》中文化的“矛盾性”看美国人的日本观[J].文化视野,2012,(9):221

[2]龙春芳.从民间因素的探寻中谋求中日关系的发展[J].日本问题研究,2004,(1):61-65

[3]尹斌.中日民间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重构[J].日本问题研究,2008,(4):67-70

[4]侯志公.文化的越境:中日关系的冲突与融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151-154

[5]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6]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7]尹继武.和谐世界秩序的可能性_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5):56-66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下一篇:影响标准舞推广因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