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TCO的反拨作用对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6-22 02:00:01

PRETCO的反拨作用对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PRETCO的反拨作用对高专英语教学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用负面影响。PRETCO的目的是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高专英语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正效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反效作用,这是所有高专学校英语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应该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高专英语教学。

【关键词】PRETCO 反拨作用 高专 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主要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简称PRETCO。

一、PRETCO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颁布了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随后又推出了相对应的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简称PRETCO,是面向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成人大专生的标准化测试,用以检测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到了要求。《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运用实际的英语知识去应对以后所从事的专业性工作,其英语教学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也应强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我校从2005年参加PRETCO测试,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合格率和平均分数都在省同等院校中排名前列。这与我校始终积极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大力推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不无关系。

二、反拨效应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适当的形式或手段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形式,可以帮助他们客观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学习状态,从而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而相对于教师,测试的结果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语言测试是教和学的系统反馈,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Backwash Effect)。在众多反拨效应理论中,以Hughes(1989)反拨作用模式影响最大。Hughes(1989)与Balley(1996)勾勒的“3P”,即“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测试首先会影响参与者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并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影响学习结果。其还指出,考试积极反拨作用的最终结果应该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本文将结合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探讨PRETCO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减少或化解其消极作用。

三、PRETCO对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正效反拨作用

在PRETCO中,单纯记忆性知识分值低,只占15%,而阅读、翻译和写作考察应用能力的分值很高,占到65%,听力则由以前的15分上升到了2014年的20分。题型设计科学、实用、全面,教师和学生均能清楚地了解各个模块的要求,较好地突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的原则。

1.PRETCO可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数。在我校的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测试的方法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PRETCO四种。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分为A级和B级,我校只参加A级考试,其作为全国性标准化考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均把PRETCO的结果作为院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衡量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学习成效的重要参数。而校内测试,如期末考试等,由于出卷人数、分头命题、内容随意性以及命题的规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导致效度和信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PRETCO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考核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参数,检验执行《教学大纲》的实际效果,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把考试通过与否和学生的学生毕业证挂钩。

2.PRETCO可以使教师的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我校高专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三版),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注重信息性、趣味性、职业化、时代感和多样化。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教师不仅能够依托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还能针对PRETCO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系统化训练,从而提高其通过率。(1)在听力训练中,教师注重平时的课堂英语教学,创造英语氛围,讲解听力技巧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2)在语法练习中,注重常用的词语结构转换,常考的语法内容的专项讲解与训练。(3)在阅读教学时,除了对难句、长句的讲解外,还培养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主要情节、作者的目的、态度和观点等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文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写作方面,我校每期都会开设专门的写作课,指导学生熟知各类应用文的格式、套语及范文,促使他们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境界,从而提高作文的得分率。

3.PRETCO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高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要求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特点,教学内容随之发生不断的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能因循守旧,也要随着不断改进。教师应努力将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导”变为“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课堂快乐有效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本采用启发、解释、讨论、研究、答辩、表演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使他们在英语运用中得到乐趣。结合多媒体技术,化抽象枯燥的英语词汇为形象生动呈现给学生,让记忆更加深刻,大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训练。富兰克林曾经说过:“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即荀子《儒效篇》里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而止矣。”

四、PRETCO对高专英语教学的反效作用

Hughes指出,“反拨效应可以是有害的或是有益的。如果为这次测试的准备能逐渐主宰教、学的所有活动,并且如果其内容和测试的方法与课程的目标有偏差,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无益的反效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把学生通过PRETCO作为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在校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重压制度下,部分教师势必对其课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作出调整,将课堂上大部分授课时间用来给学生讲解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并进行专项训练,而系统全面的规范教材会弃之一旁,减少了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某些局限性,妨碍了高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1.学生的反效作用。《基本要求》指出:“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有意无意地把取得英语等级证书与毕业证以及就业单位好坏挂钩,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为了备考,他们拼命地做题埋身题海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模拟、真题演练中。可一旦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失去学习方向,中断了英语学习。有教育专家认为,PRETCO由于其局限性,并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高分低能比比皆是。由于PRETCO缺乏口语测试,被称为“应用能力考试”的PRETCO不能考察学生这一最实用的能力――口语表达,使得课堂教学也大大忽略了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皆只对考试所涉听力、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感兴趣,对学生口语的训练无暇顾及,导致了学生“有嘴不会说”的尴尬局面。这种重考试,轻能力的学习模式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暂时没有通过的学生会心事重重,倍感学习压力,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体现不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的能动创造力,造成课堂效果不佳的局面。

2.对于教师的反效作用。由于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对PRETCO的逐渐重视,加上连年的扩招面临的就业难的压力,各个学校的英语过级率的排名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放弃正常的教学内容,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讲解模拟、历年真题,忽视了原有的计划,以考代教,一味应付考试,追求过级率。有的学校管理层甚至还将此作为考核教师业绩、教学水平的依据,导致不论是学校管理层、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了PRETCO的“追随者”。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泛滥。

五、结语

PRETCO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双刃剑”,在高专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PRETCO的积极反拨效应,同时尽可能抑制其反效作用。从总体上来说,PRETCO 的积极反拨效应大于其消极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学习,才能打造最佳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明.高职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晓华.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27-129.

[4]刘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与高职英语教学[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2-73.

[5]陈芳.PRETCO的反拨效应研究[J].时代文摘,2008(8):51-5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论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对人物塑造的艺术性体现 下一篇:数字媒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