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积累·突破

时间:2022-06-22 10:15:46

[摘 要] 新知内化的时间要求与教学任务紧迫的两者矛盾,常常导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不协调,从而出现课堂生态的失衡,而较为有效的处理方式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符合学生的身心客观规律入手.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以“一次函数的图象(2)”教学为载体所进行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 基于实际;合理设计;有效突破

函数及其图象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比较难以建立的一个抽象数学概念,而通过对函数图象的研究得到函数的性质,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抽象中的抽象. 作为最早学习的一次函数内容,教学中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知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总结出一般的性质,这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 但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学生运用不熟练也不很理解的两点定线的图象画法,试图完成从画图、观察到发现、概括这一数学过程,以实现认知上的一次重要的飞跃,却常常在实践中无法完成. 本文中,笔者拟以苏科版八上“一次函数的图象(2)”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生现实水平,合理设计,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1. 情境创设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常用两点法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像上山越走越高一样,有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形态随自变量的增大而上升;有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形态随自变量的增大而下降.

设计意图:以山的图片为情境,将上山、下山的情境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相联系,帮助学生从“形”上领会函数图象上升、下降的意义.

2. 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初步理解“形”上的特征,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为学生点明思考的方向,以期达到“数”与“形”的联系.

3. 探索活动

活动一 一次函数关系式中k的值对图象的影响.

观察图2中的两组图象,可知图象的上升和下降与k的值有关.

设计意图:以k值的变化,对比两个图象上的差异,从而切实发现“数”与“形”的内在关系.

活动二 一次函数关系式中b的值对图象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里的列表是为了从数量关系上发现一次函数关系式中b值对同一个自变量的函数值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为了画函数图象.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述3个函数的图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图象上观察出三条直线之间的平移关系.

4. 归纳一次函数的一般性质

乍一看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不错的,既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又能关注知识获得的探索过程,从“形”的差异得到“数”k的结论,再从“数”b的不同上观察“形”的变化,其中更蕴涵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从具体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可谓用心良苦,先k再b,探索任务明确清晰. 但试教之后发现,学生的探索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得不到回应. 笔者课后仔细分析得到以下原因:(1)两点法作图的生疏导致教学重心偏离. 作为探索活动的起点,课堂上的多例一次函数图象均需要学生快速熟练地画出,然后以此为探索载体进行研究,但由于两点法作图是上一节课刚刚学习过的知识,以致学生的画法生疏无法迅速进入探索活动的正题而浪费较多时间;(2)在探索k值对一次函数的影响时,由于所举实例太少,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所谓抽象概括,颇为勉强,基本上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比较被动;(3)活动一与活动二之间的连贯性不够,多为教师问、学生答,衔接不自然,探索活动过于琐碎,缺乏整体感,这样一来,探索活动的价值打了不少折扣.

以正比例函数为研究的载体,旨在顺应学生的观察及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层次,将原来对k,b的观察判断转为聚焦k的变化上;其次,两类函数结构上的差异对比非常鲜明,仅有一个符号上的不同;而这些函数的选取也为后续探索b值的函数特性埋下伏笔.

2. 积累――巩固画法中温故知新

问题2:你能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吗?下面我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画得最快. (每组每次由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一个图象,要求每人只能上黑板一次,其余同学在下面画)

在简单的问题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放松,虽然画法并不熟悉,但优秀者的示范、教师的鼓励与等待,终究让满场的胆怯化作争先恐后的热情,旧知得以巩固,新知得以孕育,更能收获自尊与自信.

3. 突破――催化数形结合的交融

问题3:当k>0时,能在图5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吗?当k

由于有了前面画图过程的观察与积累,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足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在时机上具备飞跃的可能,这时,教师将问题背景中的坐标轴进行适当变化,去除单位长度的标注,其用意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化的取值、描点、连线的画法束缚,从而在更高的理性层面上概括出数k对应的一般性规律.

4. 模仿――迈向问题探索的正途

问题4:当我们研究出k值对应的函数性质后,你觉得下面我们该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方法和模式的回顾与思考,就能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想法1:我们当然应该再去研究b值的变化会对图象产生什么影响.

想法2:因为b值可以取任意实数,所以应分为三种情况讨论,即b>0, b=0,b

想法3:我们已经研究了正比例函数,也就是b=0的情况,看来只需再研究b>0,b

想法4:可以选取y=2x,y=2x+3,y=2x-3进行画图观察,因为这样的三个式子仅有b值不同,便于比较.

……

至此,后续问题探索的目标和方法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下得到了确定.

5. 反思――列表求值,“形”“数”再相连

问题5:为什么这三条直线会具有平移关系呢?

在这样的质疑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探究从“形”转向对“数”的剖析,进而得以入微. 表格的出现从原来的直白勉强,变得自然、必然、合情合理.

总体感悟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心理学规律,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试想,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作为其认知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课以简单的、具体的正比例函数作为思维的载体,通过画图活动,不断地观察、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获得顿悟,建构自主的发现,知识不再是外部导入式的被动接受,而是具有鲜活背景下的一种思维刻画,印迹明了清晰.

有效教学常异化为衡量学生能解出多少道题,以及题目的难度是否够高,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一直以来都为教育所诟病,“双基”训练有其必要,但无视学生首先作为人这一角色的发展,而一味地通过提前学、大容量、高强度,则无法改变能力培养缺失的遗憾. 教学中的价值定位,始终坚持育人的大目标,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价值,应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

新知的获得,需要学习者经历充分的内在孕育,在反复揣摩、咀嚼、欣赏之后,以“量变”成就“质变”,这时,教者的点拨引导才能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形成呼应,教则如行云流水,学则如醍醐灌顶,一气呵成而水到渠成. 本案例中,调整之后,安排学生上黑板画图操作,看似平凡单调,实则是基于对学生现有水平的尊重,从温习旧知起步,重新整合素材,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同样的画图,却既有巩固,又能生成,这难道不是有效的尝试?这样的做法,需要教者面对浮躁而淡泊静心,在耐心守候之中捕捉生命发展的自然本色,索然使课堂并不“华丽”“好看”“大气”“时尚”,但又有何妨?

上一篇:不写字有坏处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呼唤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