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6-22 10:00:23

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对52例颅内出血新生儿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痊愈45例(86.54%),死亡及其他7例(13.46%)。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及时降低颅内压、恢复脑功能,维持正常体温,营养支持,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和护理,早期康复干预,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生儿; 颅内出血 ;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1-02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严重脑损伤疾病,此病病情危重,进展快,死亡率高。仔细观察病情、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是治疗此病的重要环节。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52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男32例,占61.5%,女20例,占38.5%;年龄最小的出生后2h,最大的28天;早产儿16例,占30.8%,足月儿36例,占69.2.%;治愈45例,占86.54%,自动出院5例,占9.62%,死亡2例,占3.84%;缺氧性颅内出血30例,占57.69%,损伤性颅内出血16例,占30.77%,其他6例,占11.54%。

1.2 病因及诱发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凝血功能未完善,血管壁脆弱,缺氧、产伤、维生素K缺乏及脑血管畸形破裂情况下易发生颅内出血。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诱发因素:(1)缺氧性颅内出血,多为前置胎盘、脐带脱垂等,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或产后窒息。(2)损伤性颅内出血,多为分娩损伤,如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使用高位产钳和吸引器助产等。(3)快速输入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足、血压波动过大可引起颅内出血。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此外,一些出血性疾病也可引起新生儿的颅内出血。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注意有无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嗜睡或昏迷现象。患儿出血量少或小脑幕出血为主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

2.2 瞳孔观察: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和各种反射均消失,表示病情危重。

2.3囟门的观察: 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以免引起脑疝。

2.4 生命体征的观察: 应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变化,及时给予心脑监护,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变化。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均表示病情危重。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黄染等,如颜面皮肤苍白或青紫,提示颅内出血量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青紫可随出血量多少、窒息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皮肤黄染则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协助治疗。注意体温变化,如有体温不升或高热,表示病情危重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5 观察新生儿的摄入情况:患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吞咽反射消失,因此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3 护理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度,并给予仰卧位,避免垂头仰卧。患儿因不宜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易发生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3.2 注意保温: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体温过低,可用暖箱,热水袋保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3 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给氧前要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用氧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井做好记录。

3.4 镇静: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鲁米那、水合氯醛等。用药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0.5h后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或交替使用,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3.5. 饮食护理: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或病危、病程长的患儿可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停乳期应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热量需要,每次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在咽喉部有无盘曲或脱出。喂完奶后注入温开水3~5次冲洗胃管。并注意乳具的消毒管理,防止发生感染。

3.6 降颅内压:鲁米那具有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和惊厥而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8-15mg/kg。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地西泮止痉。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有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因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此时使用可能会加重出血,故应慎用。一般在患儿青紫经治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给予20%甘露醇0.5-1.0g/kg。

3.7 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4 讨论

通过对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观察及护理,笔者深深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护理是协助医生诊断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患儿度过危险期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抢救,这对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利传倩.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2C):33033

[2] 崔焱.儿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4

[3] 雷家英,李亚农.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59-264.

上一篇:以雷米封为主治疗四例结核病体会 下一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