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2 05:27:49

《咏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从读准、读懂、读好到读宽,步步深入走进

经典。

2.关注表达,品悟古诗遣词的精妙和修辞手法的精当,并迁移运用。

3.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调动合作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想象,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春天的美好。

2.关注表达,学习古诗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练习写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咱们先来对对诗,好吗?

……

发现没有,咱们刚才对的诗都和什么季节有关? (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有关春天的古诗,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诗词储备,让学生在诗词的美好韵律中,在经典诗句的美妙意境中,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激活学生学诗的热情,为下面新诗的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2.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贺知章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贺知章听说过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是老师课前搜集的资料,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贺知章,唐朝人,字季真,爱饮酒,和李白是忘年交,人称“诗狂”。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书法家呢!可惜他的作品大多散失,留存下来的仅二十首。)

3.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广为传诵的一首诗――《咏柳》。 (齐读)

(1)“咏”是个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2)仔细观察田字格,看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

右宽)

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点评。

(3)“咏”是一个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的特点,想想它应该与什么有关?

那“咏柳”什么意思? (赞美柳树)

那赞美春天怎么说?(咏春)赞美梅花呢?(咏梅)

很好,这就叫举一反三。学生字,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学会运用。

【设计意图:学一首诗,知作者、明诗题是首先要做的。知作者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信息,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补充,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觉,又潜移默化教给了他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明诗题环节更是积极呼应新课标每堂课不少于10分钟写字的要求,紧紧抓住本课生字“咏”,从字音、字形到字义,高度相信学生,引导探究发现,并练习举一反三,指向语言运用。】

二、反复诵读,感知韵律美

诗人赞美的柳树是什么样儿的呢?咱们来读读诗句。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

(1)组内互查自读情况。

(2)分享理解的地方,讨论疑难问题。

(一)诵读诗句。

读正确

谁先来读读古诗?我们大家做评委,如果正确、流利,就把掌声送给他,好不好?

谁来挑战他?

真不错,尤其是这个多音字“似”,也读准了。奖励你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读节奏

读一首诗呀,咱们还要注意它的节奏。谁来试一试?

谁来点评一下?

咱们读诗呀,不仅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还要读好题目与诗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停顿,哪一组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二)讨论疑难问题。

刚刚各小组将组内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标注在了黑板上,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预设:

【碧玉】

咱们先来看第一个小问号,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碧玉就是指绿色的美玉。)

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这儿是把柳树的叶子比作绿色的美玉。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的叶子,就说明柳树很绿。)

把你的理解送到诗句中读一读,让我们听出这柳树很绿。

【一树高】

继续往下看,这个小问号,谁又能解决呢?(这儿的“一树高”,就是“一高树”的意思。)

那为什么不说成“一高树”呢?请同学们读读诗句最后的“高”“绦”“刀”,发现了什么?(押韵)

这是古诗为了押韵或平仄常用的一种倒装的手法。谁来将这最后押韵的几个字读饱满?试一试。(指名读)

感觉如何?(很好听,押韵。)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诗歌韵律美。(齐读)

你们看,咱们以后在读诗的时候呀,将这些押韵的字读饱满、读完整,那么听起来就会抑扬顿挫,如同乐曲一般,诗的韵律美也就出来了。

【裁】

你能把这个动作做给大家看看吗?

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动作?诗中是说谁裁剪什么呢?

……

你们真会学习,这么读读、想想、讨论讨论就读懂了这首诗。现在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读诗句?

读了这么多遍,诗中的柳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绿……)

【设计意图:提供时空与平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发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读、互查读、比赛读、合作读中逐步由读准、读通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享受诵读的快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中亲历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学习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品味意境美

难怪后人这样评价这首诗:“贺知章虽非画家,但他的《咏柳》诗却像悬挂于祖国古代艺术大厅中的一幅画儿一样,虽历经千年,但艺术魅力丝毫不减。”

想不想去看看这幅画?(想)那就让咱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走进画中。

(教师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情境。)

闭上眼睛,让我们沐浴着春风来到田野里,来到小河边,一片绿色扑面而来,深的、浅的、浓的、淡的,绿得那样妩媚,绿得那样可爱,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绿的味道。突然,一株高大的柳树映入眼帘,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啊!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画面,说给组内同学听听,比比谁说得最美。

柳树美丽

咱们来分享一下,先说说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儿的。

(春天到了,柳树细细长长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叶子,那碧绿的叶子多么像晶莹剔透的美玉呀,把柳树姑娘打扮得特别漂亮。风一吹,柳树姑娘就甩动长长的头发,跳起欢快的舞蹈。)

看到这么绿、这么美的柳树,难怪贺知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瞧,那亭亭玉立的柳树姑娘正对着河水照“镜子”呢!那一条条柔嫩的柳枝,从远处看,好像瀑布一样泻下来。那一片片翠绿的柳叶,近看如绿“发夹”,把柳树姑娘装扮得更美了!)

多美呀,你也来赞美一下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咱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风神奇

看着眼前的美景,作者忍不住浮想联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着作者如此美妙的想象,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优雅而又美丽的春风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带着那把神奇的大剪刀来到柳树姑娘这儿,给她剪了一个漂亮的发型。)

多么神奇的春风姐姐,请你读出她的神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姐姐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裁缝,她有一把神奇的“剪刀”。你们瞧,她正在精心地帮柳树姑娘打扮呢!她裁出了柔嫩的柳枝,裁出了纤细的柳叶,她把柳树姑娘打扮得那么俊美、漂亮,真是巧夺天工啊!)

你也来读出你的理解、你的赞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这碧绿的柳树、柔嫩的柳枝、纤细的柳叶,都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呀!多么神奇的二月春风,谁再来读读诗句,让我们感受春风的神奇?(指名读)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试图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诗无达诂,我们只有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想象、融入,才能让学生意会到那景那情,这样带着学生独特的视角与想象力、创造力的个性“读懂”,才是真正的理解,也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与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

四、体悟写法,学习表达美

1.体悟写法。

你们看,作者用了一个“裁”字,就把二月春风写活了,让我们仿佛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这种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手法,我们称之为“拟人”。诗中像这样用得特别形象、生动,让我们能读出画面的字、词、句还有好几处呢。自己读读诗句,将它们圈画出来,和组内成员讨论讨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碧玉、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

妆、裁 (拟人)

像比喻、拟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非常常见,比如:

(课件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名读)

这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用了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花的红,水的绿。)

女生一起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课件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指名读)

这儿又用了什么手法?

(这儿用了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蝴蝶、黄莺的欢快自在。)

男生来读出春天的无穷情趣。

而这首诗,贺知章就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出神入化地写出了柳树的美丽,春风的神奇。让咱们再来读一读古诗,感受诗人巧用比喻、拟人的智慧。注意,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画面。

【设计意图:作为语用学背景下的诗词教学,教学的落脚点不是理解诗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感,诗人是怎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所以关注其词句的表达效果及言语的运用智慧理所当然应成为本堂课教学的重头戏。】

2.学习表达。

那这神奇的二月春风就仅仅裁剪出了翠绿柔嫩的柳树吗?在生活中,你发现她还裁剪出了什么? (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

是的,她裁出了满园春色,你们瞧!(出示图片)这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樱花等等,都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呀!你能学着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一写春天的一种景物吗?待会儿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形象、最生动。

展示:一看书写,咱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看看字写得怎么样。二看内容,再听她读一读。

(田野里,油菜花开了,到处是一片金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微风吹来,一股迷人的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写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她用了比喻,感觉很美。)

是的,用上比喻就更形象、生动了。还有谁想来读一读?

(春天来了,小草妹妹伸伸懒腰,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远远看去像一张绿地毯。)

谁来点评一下?(他用了拟人和比喻,把小草写活了,写得很好。)

……

是的,平时的写作中咱们学着用上比喻、拟人会让你的作品更形象、生动。

下面请组内互相读一读,评一评,看看他有没有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说他这样写好在哪里,也可以提提建议,怎么修改会更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应该追求学生“学会”,所以在引导学生品味了诗句比喻、拟人的运用的智慧后,我及时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用上刚刚习得的修辞手法来写一写春天的一种景物,这样的安排既是一次实践练笔的过程,又为后面进一步体会诗人借咏柳来歌咏春天埋下伏笔,可谓一石二鸟。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写话后,我安排了充分的展示、点评、提升时间,让学生在交流、点评、修改、完善中进一步巩固这样的修辞手法,真正落实了运用,强调了“学会”。】

3.品味诗情。

多么神奇的二月春风,她裁出了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自己再读读诗句,想一想,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在咏柳吗?他还在咏什么?

对,诗人是借咏柳来歌咏这生机盎然的春天呢!(板书:咏春)

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来感受这春天的美好。

4.背诵诗句。

这么美的景象真令人陶醉,我已经把她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师背诵)

你们也陶醉了吗?那这美景有没有留在你的脑海中呢? 谁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后作业

咏春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找几首来读一读,背一背,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结束应该成为课后阅读的开始。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毕竟有限,但我们要让这一篇篇课文成为学生通向广阔阅读世界的一扇窗,借由教材的学习,打开学生广泛阅读的视界,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的“悦”读之路。】

【教学反思】

契合文体的特点

教学一篇文章,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和路径来进行教学。作为古典诗歌,它具有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征,那么教学就要契合文体的这一特点,让学生由诵读入手,在读中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因此反复诵读成为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1)读诗句,欣赏韵律美。(2)读画面,品味意境美。(3)读心境,体味情感美。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要求,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目标,如此这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直读得入口即化,体内沸腾,直诵得犹出我口,血脉相承。这样的反复诵读,学生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兴致,怎会不喜欢上读诗呢?

符合语文的规律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还是存在一些偏差,走进诗歌教学的课堂,我们看到大部分老师仍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理解诗歌的意思(即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上,至于诗歌是如何来写的,却鲜有问津,典型的是得意忘言。于是在备这一课时,我将品味诗歌词句的表达效果及言语的运用智慧作为教学的重头戏,专门安排了一个“体悟写法,学习表达美”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圈画出认为用得特别好的字、词、句,并和组内成员讨论讨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引导他们发现诗人是如何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出柳树的美丽,春风的神奇的。然后补充两首诗中比喻、拟人的妙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让学生“学着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一写春天的一种景物”。循着“认知―实践―迁移”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教学落点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这是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之所在,也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当务之急。

适合学生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儿童立场,充分尊重学生,高度相信学生,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始热身活动中的师生对诗,拉近距离,还是诵读诗句时的充分放手,鼓励质疑,以及品味意境时的语言渲染,启发想象,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来设计的。课堂上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自由表达的时空,学生才能学得酣畅淋漓,教师才能教得轻松自如,我想这也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吧。只有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激扬生命的蓬勃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上一篇:在“游戏”中教语文 下一篇:“逼”着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