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英格兰城乡一体化格局雏形的出现

时间:2022-06-22 05:17:46

中世纪英格兰城乡一体化格局雏形的出现

【摘要】中世纪英格兰的城市与农村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早期的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城市中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也大多需要农村供给,城市无法脱离农村而单独存在;但在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因此中世纪早期的城乡是一种多元化共生的关系。但是随着中世纪晚期乡村工业的兴起,城乡间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流动也更加密切,英格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雏形。

【关键词】中世纪 英格兰 城市 农村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它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乡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上的集中体现。

与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乡关系不同,中世纪的城乡关系更为复杂。中世纪时,英国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农本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城市无法脱离乡村而单独存在。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中世纪英国的城市复兴

11世纪英国开始出现城市复兴,这时新出现的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且人口也很少。根据末日审判书所提供的人口数字统计,当时英格兰拥有四千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五个,即约克、诺里奇、林肯、牛津、塞特福德;二千到四千人之间的城市大约有十一个;一千人以上的城市有十四个。当然还有更小的城市,如杜克斯伯的人口还不超过三百人。①

因为早期的城市生产分工不是很明确,所以很多城市中的市民在从事手工生产或商业的同时,还会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中世纪早期的城市,不但规模小,人口少,而且这些人口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农业人口。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城市和乡村虽然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但人口的流动已经不可避免。以英格兰为例,诺曼征服前,在较大的城镇里就已经出现对市民层次的划分,处于较低层次的居民是被单独列出来的。例如,在伊普斯维奇有110名自由民,32名隶农,8名维兰;再如在诺维奇则有665个自由民,480个隶农。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开始复兴的初期,城市中的居民大多是来自与城市以外的乡村。“城市中的空气是自由的”,“一个逃亡的农奴只要能够在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成了自由人”②。如果没有新的移民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是很难增加的。这是因为在中世纪,城市人口的死亡率是高于出生率的。城市自身不可能在经历自然灾害后迅速恢复其人口规模,只能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来实现人口的增长。“一座城市如果不能确保有新吸引新的移民补充,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③因此无论是城市的兴起还是发展都与人口的流动有密切的关系,早期的城市居民,大多是由农民流动到城市而形成的。“英格兰的一些城市,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居民数量超过了全部市民数量的三分之二。”④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历史上的城乡是很难做到截然分离的。

尽管像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移民浪潮在中世纪并没有出现,但毋庸置疑,中世纪时期英格兰的城市居民在很大比例上来自于农村。因此,乡村成为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在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城市的居民的来源范围几乎都是城市四周的乡村。

此外,中世纪英格兰农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的成长提供了条件,11~13世纪的大拓荒运动,农业技术方面的变革以及农业人口的增长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由于从10世纪开始连续几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使得农民所占份地余额越来越不足,在10世纪一块份地的面积大约为30英亩,但由于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农民所能分到的份地也就随之越来越不足额。因为在中世纪份地一般不会被分割,只能由一个儿子来继承,所以在农村就出现了很多闲置的劳动力,这些闲置劳动力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便背井离乡加入了拓荒垦殖的队伍。

大拓荒运动不仅扩大了英国的耕地面积,而且还在垦殖的过程中新建了许多城市。封建领主为从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利益,给予这些城市更多的自由权,从而为城市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

中世纪早期多元化的城乡关系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的商品率也随之上升,为英国的农业迈向专门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条件。这就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而且谷物也成为集市上的主要商品之一。中世纪城市居民的食物以小麦、燕麦、黑麦和大麦这四种谷物为主,但是这些谷物仅依靠城市自身的生产是无法满足城市人口需要的。

虽然许多城市市民往往也兼营农业,一般的城市的还都有一些附属地,这样就使得部分粮食可以自给,但稍大些的城市就必须依靠外界农村的供应,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据波尔顿估计,一座人口为三千人的城市,至少每年要消费一千吨的谷物。这一数字相当于四千五百英亩土地的年生产能力。如14世纪初的伦敦,估计每年要消费掉175000夸特的粮食以及141000吨的燃料,这些大部分都要依靠邻近各郡的乡村供给才能满足。⑤

城市所需的粮食主要依靠城郊地区的农村生产来供应,由此使得城郊以内出现了专门化的粮食生产,成为城市最直接的“农业腹地”。⑥从10世纪、尤其是11世纪开始英格兰的农村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不断增加。城市的复兴极大地刺激了四周的乡村带,农业上一些重要的技术变革,如左右对称的犁,经过改良的挽具,使用马来耕种等,完全与城市成长的节奏相一致。中世纪城市的市民不仅需要农村生产出来的粮食,还购买农村酿的酒以及工业生产需要的原料作物,特别是染料,这一切都改变了城市周边乡村的农业生产格局,商品化农业生产在城市周边发展起来。

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使得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松弛。由于缴纳货币地租,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份地上精耕细作,这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封建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控制,并且农奴可以用货币赎回自己的人身自由,使得农奴制濒于瓦解的边缘。由此,农民开始走向市场,交换也成为必不可少。并且中世纪英格兰的大多数集市,尤其是村市,正是面向乡村而产生的,并服务于乡村。⑦从辐射范围来看,村市并不算大,一般是以农民一天能往返的距离为限。它是周围农村剩余农产品相互交换、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换的场所。此外,由于农奴不再被固定在土地上,这就为他们向城市转移提供了身份上的自由。对于城市来说,工商业是其区别于周边农村最主要的特征,虽然可能会有些城市居民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作为城市的第一要务还是发展工商业。如果不与周围的农村进行交换,城市根本无法维持其自身的生存,也就更谈不上发展工商业生产。

城市对乡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对乡村有着明显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必定在其周围会有乡村,城市会把部分乡村吸引到它的势力范围中来,必定会吸引周围的村民参加它的集市,在其店铺中消费,采用城市的计量标准,向城市中的商人借款,聘请城市中的律师,甚至享受城市所提供的各项娱乐活动。”⑧城市以向四周的乡村提供手工业产品和外地市场的商品为己任。“城市为乡村提供商品,城市还同样影响农民的文化生活。城市让乡村看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刺激了农民的内心,使其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标准而参与到商品经济中去。”⑨城市和农村之间正是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农村开始因城市的吸引而逐渐向城市靠拢,城乡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再隔绝。这并不像布洛赫所说的“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外部的东西”或者波斯坦所认为的“中世纪城市是封建大海上的岛屿”⑩,城市和乡村是密不可分的,融合在一起的。中世纪前期的城市虽然发展缓慢,且多属于中小城镇,但它们对英格兰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城市和乡村也并非完全的对立状态,而是相互吸收彼此的养分,相伴而生的。正是因为中世纪初期奠定了城乡关系的基础,中世纪晚期的城乡关系才开始走向一体化,从而逐渐地不同于中世纪早期的那种多元化的城乡关系。

中世纪后期的城乡一体化

城乡关系走向协调发展首先表现在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方面。14世纪后半期,农奴阶级开始在英国消失,身份较为自由的小农阶级在农村出现并逐渐成长。但是这时的小农阶级也处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货币地租的冲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很多分化出来的小农还会从事副业生产,这也在客观上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虽然在乡村中一直都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但形成规模的乡村工业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这一时期的乡村工业正是在城市的作用下才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

乡村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都需要是依托于城市。特别是在资本方面,乡村工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城市商人资本。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的城市危机,促使城市中的资本和技术资源逐步向乡村转移。由于行会制度发展到后期的顽固腐化,技术创新和扩大生产都受到了制约,这样就抑制了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此时的乡村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比起城市,此时乡村的空气更为自由。

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地租对庄园制经济的冲击,农奴可以使用货币赎回人身自由,农奴制逐渐解体,由此在农村就产生了许多自由劳动力。在一些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力更少,其因农奴制解体而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这些劳动力又不必进入城市,可以直接在家中进行手工业生产。乡村还为城市中工业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场所,尤其是乡村的水力资源丰富。水力逐渐作为纺织、冶金等工业的动力,在英格兰广泛使用。此外,乡村还有比城市更为丰富的各种矿产资源,工业所需的原料更容易获得。所以说,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劳动力方面,乡村的投资环境显然是优于城市的。

于是城市的商人阶级便开始向农村投资,将生产资料交给农村的农民家庭去加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产业的转移。除了向乡村投资,乡村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大都也是通过城市的商人传达到乡村的,并且其产出的产品也要依托城市才能得以销售出去。

城市里的行会制度也在客观上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城市行会对学徒和帮工的规定越来越严苛,很多学徒难以取得正式成员资格和在城内开业的机会,这样大量的手工业帮工和学徒无法在城市里生存下去,只得离开城市。当然,并不是没有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例子,但是这种迁移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还是回到了农村,如英格兰西莱丁地区的一些农村人口,在进入诺里奇当学徒后又返回农村发展工业。

另外,还有一些商人在城市中获得财富后并没有继续留在城市中,而是重新回到农村开设手工工场或者是购买土地,将从城市中获得的资金财富投入到乡村工业或者新型的农业经营中。这些具备较高生产技术的城市劳动者向乡村转移,增加了乡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技术含量。

乡村工业常常以城市为其后期的加工地。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不断被扩大并且细化,在同一个生产部门中往往会有很多的生产工序,这些工序彼此之间联系密切。虽然英国15世纪乡村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一般来说乡村工业的产品几乎都是半成品或者初级产品,比如毛纺业,乡村只是进行较为初级的加工,如染色、漂洗等,但像修正这样的复杂工艺程序一般都还是要运回城市中进行,如此就在工业生产的生产工序上将城市与乡村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结语

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密切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加速了乡村城市化和非农业化的过程。这种转移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乡村的发展,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因素开始成长,而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渐渐瓦解。此外,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乡村还成为手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但是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是起主要作用的。正是因为城市中大量的商人资本流入农村,使得商人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乡村工业才得以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资金支持。而且由于乡村工业只是整个工业过程中的生产部分,而订购和销售还都是要依靠城市的商人才得以完成,所以乡村工业的生产还是要围绕着城市来进行了。同时,很多城市中的资本家、商人从乡村工业的发展中收益,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这些来自乡村的财富又回到了城市商人的手中,并成为城市财富中的一部分,乡村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成长。由此可见,中世纪英格兰乡村的发展是与城市息息相关的,乡村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英语民族语形成的社会根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134014)

【注释】

①Reynolds. 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English Medieval Tow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36.

②[法]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纪琨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③⑧[法]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顾凉、康施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83页,第572页。

④Miller E., Hatcher J. Medieval England: 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 London: Longman, 1995, p330.

⑤Palliser. D. M. 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Vol.1) .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17.

⑥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第58页。

⑦Norman Pounds. The Medieval City.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5, p47.

⑨[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3页。

⑩[英]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3卷),周荣国、张金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第104页。

刘景华:“乡村工业发展:英国资本主义成长的主要道路”,《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127页。

责编/张晓

上一篇:在中国做事情的几点提醒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