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从激发写作情感出发

时间:2022-06-21 11:03:16

习作教学:从激发写作情感出发

无情无义无文章,有滋有味千字文。写作是情感驱动的一种言语行为,所谓“辞以情发。”小学习作教学,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对学生的写作情感缺乏足够的体认,导致习作教学无味而低效。语言学家平克的研究表明,儿童不仅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本能和语言表意的本能。这就意味着习作基本上不是依靠教给方法,而是依靠实践练习。事实上,表达是学生的天性,当学生满心投入写作的时候,他的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今天,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不在于“无炊之术”。更不在于“无炊之米”,而在于“无炊之欲”。因而,习作教学应当重在激发写作情感。

一、唤醒学生美好的生活感受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潜藏在心里。但是,为什么他们苦思冥想,就是说不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人和事?因为他们的真情没有被唤醒、激发。作文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回忆生活、思考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唤醒学生潜藏在心里的美好感受,使之清晰、深刻起来。不吐不快。

福建武夷山市的杨老师在福建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感受亲情》。她不是像常见的习作指导方式一样,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让学生交流爸爸妈妈疼他爱他的事例,以及怎样谋篇布局,而是花精力花时间唤醒学生美好的亲情感受。她从妈妈唠叨写作业等生活场景入手,导引学生回忆生活中爸爸(妈妈)让人“烦”的细节,摊开一款款被孩子们误读的亲情。接着,杨老师讲演一碗馄饨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故事中离家出走的小姑娘,能对陌生人给予的一碗馄饨就感激涕零,而对母亲日复一日的养育之恩那样漠视?反思出父母亲们的“烦”原来包裹的是“爱”。然后,杨老师“下水”。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经历,引得学生们心潮澎湃。纷纷倾诉着感人的亲情故事,欲罢不能。这样的习作课,通过生活场景和感人事例引领学生回忆、思考生活,让学生在动情中感悟闪光的亲情,在感悟中意识到写作是生命的表达与沟通。这就回应了第斯多惠说的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

二、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意义

习作是学生将亲历的内容与他人分享。儿童总能在生活中发现新鲜、好奇的事,并急于向同伴讲述,他们有本能的表达欲望。但是,为什么他们怕作文、不爱作文?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写作会给他人带来愉悦、感动和帮助,他们从来都是“因命而作”,不是“因情而作”。作文是情感的一段活动过程,习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受到感动或者启发,继而引领学生发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使学生跃跃欲试,不写不行。

我在一次送教下乡中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这篇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家乡的“名人”。试教:回顾课文《詹天佑》第四自然段,交流家乡“名人”事例,凭借读写结合,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写。学生课堂反应迟钝,效果不好。反思后找到原因: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于是改了教学设计:课伊始出示一首诗:“昔日伯乐相马,古今争相传颂。今天写作‘名人’,贡献美好发现。”;接着回顾课文《钱学森》《詹天佑》,朗诵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引发对课文作者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深情写作,就没有感天动地的名人形象;然后交流家乡“名人”的一言一行,在交流中鼓励学生书写家乡名人,把感动带给更多的人;最后建议班级编写“家乡名人”作文集,赠与他人。果然,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的习作课,先有诗句激励,再有当一名“作者”的向往,而后有书写家乡名人传递感受的冲动,于是学生发现了自己的言语有了意义,忘却了作文的压力尽情表达,正如刘勰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三、开发学生新奇的童年梦想

习作是学生创作的童话。孩童是伴着童话长大的,童话给予了他们神奇的梦想,他们天生就是编写梦想的能手。但是,为什么当年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老师们让学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许多学生写得勉强而且雷同?因为那不是学生童年梦想自由的表达,而是老师成年心态主观指导的结果。作文是情感的一个自由梦想。习作教学就要发现学生的梦想,尊重学生的梦想,用梦想激活学生自由的想象,用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江苏吴勇老师的一位学生看完《鲁宾逊漂流记》,问他:“绝望岛保存到今天会怎么样?”吴老师说你希望它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说此时它会变成一个旅游胜地。吴老师点拨:“想想看,当你再次登上绝望岛你会看到怎样一个情景?”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很快写成了《绝望岛之旅》。一次大课间活动,北风呼呼。突然一位学生叫起来:“快看呀,一个垃圾袋飞上了天。”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一个扶摇直上的垃圾袋上,纷纷议论起来,“真像一只大风筝,在天空上自由自在”“这肯定是一只喜欢飞翔的垃圾袋!飞翔可能是它一直的梦想。”吴勇老师适时引导:“这真是一只神奇、有梦想的垃圾袋!只要我们走进它的内心世界,就可能发现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见,垃圾袋的飞翔梦想在学生的笔下定格成了一幅幅漂亮的画面。这样的点拨,叩响了学生美丽的心灵,点亮他们明亮的眼睛,激活他们丰富的言语,让他们成为自觉的故事创作者,印证了泰戈尔说的;“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

四、打造学生言语交往的平台

习作是学生的言语交往。儿童好胜好强,对最初的写作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一次次消褪了?因为他们缺少言语交往,不能充分享受到写作应有的快乐。作文是情感的一场言语交流。习作教学就是要开辟一块属于学生的言语园地,引领学生在其中浏览、欣赏、徜徉,享受因写作受到的鼓励和赞赏。

在我班,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周一,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互动评点;周二,照着同伴的“评点”,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抄录“写得好”的句子、句群;周三,在“好句共欣赏”栏地上张贴学生“写得好”的句子、句群,大家欣赏;周四,学习“写得好”的句子、句群,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用A4纸打印成文:周五,班级编辑成册――“我们班的魅力周记”。之后,“邀请”众多读者(全班学生、本班任课教师、本班家长、其他班学生和老师)阅读批注。一篇周记多次交往带来了如下的反应:暗中较劲,这篇我略输一点,下篇努力稍胜你一筹;每个人都可以亮出“好句子”,每个人的文章都能“发表”,同学之间习作无自卑;老师、家长的鼓励和赞赏一次次激起学生习作的愿望。这样的活动,等于在儿童和儿童之间、儿童和成人之间建立了一个言语交往的平台,它的真正意义在于给儿童言说的权利和力量。因而,学生言说的动力被激活了,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上一篇:创设合理情境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诵读.揣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