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的探索

时间:2022-06-21 10:51:38

关于建立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的探索

摘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的并存是普遍存在的常态。而金融体制运行的实质就是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的形成和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就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有限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出建立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并且就平台的特点、建设平台需考虑的因素、以及建设平台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路径予以探讨。

关键词:民间资本 中小企业 融资

资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240094)。项目名称: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

一、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中国的民间资本规模约40万亿,资金来源多样化,涉及制造、教育、旅游、餐饮、服务等诸多部门。全国全社会民间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2010年的55.1%。以2010年浙江省为例:

由此可见,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民间投资的金额已超过国有投资,占据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

在民营经济同样成熟的其他城市,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大:

尽管民间投资已经占据了大半比重,但民间资本中仍有2/3左右表现为银行储蓄存款,即可看做对银行的直接投资。通货膨胀率和各部门的增长率挂钩,却远远高于存款利率,因此民间资本对银行的贡献和回报不对称。又因为与民间资本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完善,中介机构不健全,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成本高。巨额的民间资本如能投资于实体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关乎民生、就业和社会稳定。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产值占GDP的约60%,上缴税收占全国总税收的约50%,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研发的。帮助、支持中小企业摆脱眼前困境,意义深远而重大,任务繁重而艰巨。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资金筹集上局部维艰,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银行受政策影响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被看做高风险客户,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情况了解不深,对中小企业的判断成本高,所以中小企业不适合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再者,证券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上市。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家庭储蓄或黑市拆借,利率高,月利率或达2.5%甚至更高。因此,资金短缺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资金盈余部门与短缺部门的共存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金融体制运行的实质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中资金盈余与短缺的两个部门,应设法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阻碍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的因素

1.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现实生活中,民间资本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投资于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活动透明度低、资信等级低,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融资双方大多是亲戚或朋友,这种借贷规模小,且通常低利息或无利息;二是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贷款人急需资金用于周转或扩大经营,借款人依贷款人的关系、信用来要求利率水平,这种借贷是民间借贷的主要方式。

2.民间借贷发生额中约有80%用于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并与当地经济结构相关,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旧36条和新36条的颁发拓宽的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温州“跑路”事件的出现显现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的诸多弊端,中国民间资本在金融体系里的比例很小,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还存在体制上的障碍,需要进一步降低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对于民间非正规金融,需要从监管体制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更加阳光化和规范化。

三、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的定位及特点

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应兼顾民间投资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克服民间投资的隐蔽性、盲目性、投机性,作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信息、信用的中介,具有信息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功能的金融类信息中介。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

1.合法性。平台应是经过工商部门审批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金融中介机构,是独立的法人,使平台的参与者得到法律的保护。平台的合法性,也要求民间资本的合法化,建立民间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的效果。

2. 独立性。为保证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有效,同时也为防范道德风险,平台应是独立于政府及其他机构的独立个体,不附属于任何企业、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运营具有自主性,这些都将使平台具有足够的公信力。起初的建设应由民资或中小企业中的领先者带头创建,或在政府的引导下兴办,再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3.盈利性。平台搜集中小企业信息和投资者信息及为之提供技术支持需要一定的成本,为收回搜集成本、劳动力成本、技术成本等其他成本,平台应向信息需求者按定时、定量的方式收取一定费用。也只有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中平台的创建者才有动力去建设及完善平台。平台作为中介机构只是投融资提供信息,并不与信息使用者共享盈亏。

4.创新性。中小金融机构如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是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再投资于其他企业,而平台通过提供信息可使民间资本以个人或非个人为主体自主投资,通过所得信息自主判断投资方向,大大提高了资金所有者对资金的控制能力,适合风险偏好型投资者。

四、平台建设应考虑的因素

1.资金供求双方的态度。平台应首先取得资金供求双方的支持,得到投资者与中小企业的肯定,平台的建设才有进行的意义。

2.平台使用者的满足程度。平台提供的信息不仅应真实、完整、有效,还应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予以帮助,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使市场对平台有足够的信心。

3. 制度与政策。在法律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设和完善平台,平台的运营必须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

五、建设及运营平台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理论的完善。平台的建设首先需在理论上可行,才能付诸实践。理论研究时应加入数理模型,运用博弈等理论,模拟平台实际运行。再加入现实中面临的诸多因素,逐步完善平台。

2.技术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信息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搭载,应借鉴并参考互联网金融的成功模式,设计一个适应中小企业及民间资本的网络系统,实现金融与IT的融合,有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支持,使平台的参与者能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平台。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仅有一些相关政策,制度也不够健全,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纰漏百出。应学习发达国家颁发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构建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利用制度与法律控制风险。同时,建立以政府为监管主体的民间资本监管体系,保证民间资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运行。

4.建立本风险识别、评估、预警体系。在选择识别指标时,因根据中小企业的特

5.健全现有担保机制。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有三种模式,即政策性、互、商业性。对于参与平台的中小企业,可采取多种担保模式并存的方式进行担保。让各种模式各抒其长,充分为中小企业服务。在多种模式并存的担保形式中,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互担保机构的补充作用,以及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并完善《担保法》。

6.建立合理合法的中小企业信息准入、退出机制。

7.提高民间资本投融资主体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尤需要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突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企业转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明晰产权,规范财务制度,以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是一个理想的用于解决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有限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的方法,但平台的建立仍面临如理论、技术、制度、机制等各方面的困难,解决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的难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过文俊.民间资本富中国[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 张红岩.民间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1)-0095-04.

[4] 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C]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照(1992―),女,汉族,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就读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加强地下燃气输配管网控制力 下一篇:朱苍线沙拉小桥锚喷混凝土加固施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