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与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6-21 08:14:18

美沙拉嗪与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对美沙拉嗪与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将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8例, 观察组采用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 参考组采用单纯美沙拉嗪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显著优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76.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可作为有效联合治疗方案使用。

【关键词】 美沙拉嗪;培菲康;溃疡型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肠道炎症性疾病, 患者多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结肠镜下可发现黏膜溃疡、出血及糜烂等, 严重者可出现假肉[1], 疾病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临床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因此治疗时尚无特异性方案, 为对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作者对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男39例, 女37例, 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47.65±5.33)岁, 患者入院后均经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同时结合临床症状, 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8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排除标准 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结肠肿瘤、肠结核、结肠克罗恩病患者;对美沙拉嗪及培菲康药物或药物内成分过敏患者;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患者。

1. 3 方法 观察组采用美沙拉嗪(生产公司: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148)1.0 g, 4次/d, 在此基础上采用培菲康(生产公司: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S10950032, 规格:0.21 g)2~4粒, 2次/d, 病情严重者加倍, 小儿酌情减少药物用量。参考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 药物厂家、使用方法及剂量等与观察组相同。

1. 4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 同时联合体征、临床症状及结肠镜复查结果等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正常;好转:上述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结肠镜检查显示基本正常;无变化: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 病理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好转率总和。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经积极治疗后, 观察组36例患者痊愈或好转, 治疗总有效率为94.7%, 参考组29例患者痊愈或好转, 治疗总有效率为76.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 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观察组2例患者治疗第3天出现轻微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 未经处理后自行痊愈,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 参考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认为精神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及免疫等因素均与溃疡型结肠炎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乙状结肠及直肠的黏膜下层及黏膜层均可受到累及[2]。目前临床多采用皮质类固醇类、氨基水杨酸类、微生态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症状, 然而无法彻底治愈, 患者仍然承受着较大的生理痛苦。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给予观察组患者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 美沙拉嗪肠溶片为酸碱度依赖性缓释剂, 能够在结肠镜及回肠末段释放5-氨基水杨酸, 对病变部位产生局部抗炎作用, 有效治疗溃疡型结肠炎[3];培菲康作为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制剂, 在对肠道菌群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 药物可对肠道内的致病菌产生抑制及消除作用, 肠源性毒素消除, 同时药物能够对体内菌群进行调整, 营养物质能够被更好吸收, 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 患者可有效康复, 本次研究中 ,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见, 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确切效果, 同时药物安全性高, 不会对肝脏等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 2007,27(8):545-550.

[2] 魏中亮.培菲康联合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32):55-56.

[3] 贾红云.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嗦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7):73-74.

上一篇: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发育结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