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

时间:2022-06-21 07:34:45

基于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

【摘要】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两个不同的中译名,从书名、人名和咒语翻译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译者根据不同的受众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得到不同的翻译结果。在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要以翻译目的作为准则来评判译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翻译批评 《哈利・波特》

所谓目的准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策略和结果。费米尔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翻译即传意,传意的对象不同,目的也就不同。因此费米尔认为翻译目的的最重要之一即为受众。译文读者分各种年龄段,有其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译文是在目的语情景下为某种目的及受众目标而产生的语篇。同时,目的决定手段,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最合适的翻译策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台北皇冠出版社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种中译版本的差异。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著作的魔幻文学小说,该系列总共七部,主要描写了小巫师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七年的学习和历险故事,集魔幻、悬疑、冒险于一身。

《哈利・波特》系列的中文版本有两种,一个是由苏农(第一部)、马爱新和马爱农姐妹俩翻译的简体中文版,一个是由彭倩文翻译的繁体中文版。虽然原文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却大为不同。经考察原作和译作与受众的关系得出其差异:台北皇冠出版社将其视为儿童文学小说来翻译,受众对象为儿童;小说,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视为经典文学小说,受众对象更为宽广。以下选取本系列的书名、人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书名的翻译对比

书名是一本书的灵魂浓缩,高度反映了书的内容和主题。因此译名的预期功能首要就是信息功能,译者在翻译书名时应力求使译名忠实于原书名。

从表中列出的两个书名的版本可以看出:彭倩文翻译的书名主要是在概括故事的情节,马爱新等人则主要是提炼小说主题。

概括小说情节是指通过书名对故事内容进行高度凝练的总结,让人一看书名就能了解内容概况。彭倩文的翻译目标受众是儿童,儿童文学小说是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创作的,所以她在翻译书名的时候采取了直译和补译的方法,直白地呈现出明了的故事梗概,信息量大,能让儿童在第一眼大概地了解小说会讲什么故事,感受其趣味,从而吸引儿童们进行阅读。马爱新等译者的翻译目标受众更倾向于成年人。马爱新等译者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犹如琵琶半遮面地给予读者线索,同时又吸引读者到书中去探究到底作者围绕这个线索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人名的翻译对比

J・K・罗琳是兼具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知识的优秀女作家。她甚至可以被称之为语言学家,因为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罗琳运用了很多拉丁和法语词根去再造英文人名,简介地反映了任务的性格和品质,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成中文人名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罗琳使用的技巧和英文人名的深层含义。例如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面的死对头同学“Draco Malfoy”。他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并且厌恶非巫师家庭出生的巫师。“mal”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前缀,为邪恶的意思,“foy”则源自于“foi”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根组成了姓“Malfoy”,说明这个家族是终极黑巫师 “Voldemort”的忠实拥护者和追随者。因为语言上的差异,所以译者翻译这个名字时需要采用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中文字词。台北皇冠出版社主要面向儿童,所以彭倩文在音译的基础上进行改译为“J哥・马份”。“J哥”直接显示了这个人物傲慢的性格,以及蔑视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的态度。“马份”谐音“马粪”,笔者认为这是译者基于人物令人讨厌的性格而注入了些许的个人感彩,但是却能引起儿童的共鸣,从名字上就得到认同。但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译名难免有点可笑和幼稚。因此马爱新等人直接将其音译成“德拉科・马尔福”,采用标准的中译英文名的用字,显得更加正式,但是却掩盖了原作者想通过人名就显示出人物性格的意图.

从以上两个版本的中译本中可以得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直接决定了翻译手段和结果的差异。功能目的论为译者合理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给予了译者一定的发挥空间,使其不局限于单纯的直译,同时也把译者的责任范围扩大,译者必须发挥预期的功能,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K・罗琳.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1997.

[2]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1998.

[3]J・K・_琳.马爱新,马爱农,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12.

[4]J・K・罗琳.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12.

[5]J・K・罗琳.马爱新,马爱农,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12.

[6]J・K・罗琳.马爱新,马爱农,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12.

[7]J・K・罗琳.马爱新,马爱农,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M].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12.

[8]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9]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0]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1]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火的考验[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2]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3]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4]J・K・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也―死神的圣物[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

[15]张南峰.中西医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0-133.

[16]蒋樟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星(1992.11.02-),女,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天命之年重寻初心 下一篇:中文影视字幕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