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 还原本真

时间:2022-06-21 06:13:03

黄欣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电影《死亡诗社》海报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让后人执着探讨,而基廷(John Keating)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挚感情又让观者感动。这部历时两年创作出的电影每一处都尽善尽美,导演彼得(Peter Weir)追求自然真实地表现出20世纪50年代的男子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每个画面都在尽力展现真实的基础上取得了艺术的美感。全片没有绚丽的布景、奇异的幻想,却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情怀,赏心悦目又引人深思。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Wilton Prepare School)的中学里。这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历史和良好的声誉但实际上非常保守陈旧的学校,一批新生入学了,他们也迎来一个异类——基廷老师。基廷老师摒弃刻板与教条,以诗歌、音乐、运动、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开启了一颗颗懵懂的心灵:他教会学生们抓住今天,及时行乐,教育他们达到思想上的自由。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Charlie Dalton)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Knox Overstreet)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Neil Perry)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基廷就像是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着学生们,尽管最后有尼尔放弃生命这样的悲剧发生,但同学们依然追随着这种信念。

电影理论家谢尔曼(Germain Dulac)认为,电影可以通过视像结构的流畅安排、画面的协调、光影的明暗、节奏的轻重缓急、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来宣泄情绪。[1]电影完美的视觉画面,以及由动态画面构成的有节奏和韵律的视觉转换都是感染观众的关键所在。[2]《死亡诗社》在视角设计、影像画面方面获得了成功。该片侧重叙事,影片中的同一故事线索下的画面剪切自然紧凑,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故事线索变换时场景变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影片中的画面大多将主人公们放于中心,在构图中简单朴素,既体现出主人公们的重要性,又总能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偶尔利用焦距调整或明暗对比刻意突出的部分总是在画面的某一特定位置,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故事和情绪;光影效果在部分情节中尤为突出,在月夜穿行于树林、山洞聚会等部分成功地带来了突出人物的立体感和朦胧神秘的美感。下文撷取部分片段略做赏析,体会导演独具匠心之处。

一、刻板严肃的校园投射出人性的叛逆

与追求 电影开头部分,学生们举着写有校训的旗子,步入一个布局规则的礼堂。礼堂是电影中出现了多次的场景,是对学生和老师两方刻画的重要部分,包括新生入学、校方查问、葬礼纪念等。礼堂中让人感到有冲击力的画面是层层相同的拱券配合灯光展示出整齐延伸的立体结构,镜头切换,礼坛上的布置如教堂般庄重,对称的画面衬托出安详沉稳的氛围,整个色调几乎仅剩黑与灰,导演在此有意让观众感受庄重严肃的学校风气,与不时掠过的学生们年轻的面庞形成对比,也让他们在画面中非常突出。

与此相同的还有楼梯场景,楼梯上学生们总是忙忙碌碌走过,老师们在一旁或催促或督导秩序,让人联想到有多少学生曾经在这样一个严格的校园生活,而这个学校可能还会继续着这份传统代代不变;黑衣与白墙的碰撞增添了这幅严肃画面的视觉冲击,无处不体现着这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精英学校,没有多余的情感蕴涵其中。

·外国电影评论黄欣然:行云流水 还原本真 当然,最富有冲击力的一幕在电影的结尾,当陶德(Todd Anderson)和其余的学生们纷纷站上课桌践行基廷老师独立视角的观点时,镜头闪过他们挣扎而激动的脸颊,跟随他们的身形向上,而后仰视学生们,镜头的移动与焦距的快速变换使得节奏感加快,忽而突出愤怒的教师,忽而转向某位同学,反映出此时各个角色的内心情感的激昂,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当画面定格在所有学生站起的全景,普通的教室和学生们瞬间高大起来,他们仿佛矗立着不可动摇,压迫式的角度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体现出学生们在表达强烈意愿,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爆发出来,这是对基廷老师的教育方式无比的尊重与敬佩,同时暗示着学生们会践行老师的信念。

二、景致变化的季节融合了理想与现实

的无奈 电影中多次出现湖畔和校园景色。在主人公尼尔出场之前,影片定格数秒——微红晕染的天空、远方模糊的尖塔、秋天深绛的树叶、沉静幽寂的湖面。整个画面只有静物没有人物,镜头透过树木的间隙延伸向湖泊,如此直接的远景给人以开阔而又寂寥的心情。画面色彩温暖而唯美,仿佛诉说着这座校园永远都会这般安静沉稳,也迎接着年轻的生命在此处开始漫长的学习生涯。

冬天的到来使得外景变为一片雪白。这片白色既是纯洁跳跃的欢乐,也是悲伤肃杀的哀悼。当诺克斯和心爱的女孩克丽丝(Chris Noel)相会在大雪之夜时,纷纷扬扬的雪花成为了奇特的装饰,它成功装点了单调的夜色,也使得观众跳出了一贯的平静安宁,用喜悦温馨的情绪体会剧情。尤其当镜头正对克丽丝时出现的空旷黑夜和皑皑白雪,由于被导演刻意模糊,原本僵硬的直线线条变得圆润可爱,增添了温馨与快乐。画面的色彩越单纯,视觉的张力越强烈,可以说冬景的单纯色彩和强烈对比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相似的冬景融入不同的拍摄技巧,致使视觉感官大不相同。

三、聚会山洞点燃人的生激情与未来

山洞是影片的重要场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学生们的真实情感才能得以充分流露,而对这样一个灰暗的场景处理效果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情节的体会程度,只有适当的光线和角度才能合适地展现出主人公们情绪的变化,才能赋予一个普通的山洞以浪漫情怀。

当学生们出发寻找山洞时,他们穿着黑色的袍子,手持手电筒跑着穿过密林与浓雾。镜头跟随他们的身影移动,又刻意保持一定距离使得场景不够清晰。画面中的光源只有手电与月光,透过雾气后电影《死亡诗社》剧照黑夜也变成灰色,唯有深秋中落光叶子的树木距离镜头更近,显示出浓重的黑色。空间有效地分割为几个层次,支离却不杂乱,带来几分神秘几分可怖,导演的布光非常真实,却在拍摄的特殊环境下像是幻觉。对于这番景色,主人公们没有丝毫恐惧跑着快速向前,几分激动几分向往,这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踏破了未知和忐忑,走向了未来。

山洞中的诗人们有些害羞、有些忐忑,画面切换于两处:只余朗读者和所有人。手电被放置向上,所照到的就是这一画面中最重要的地方,当光束直接打在朗读者脸上,甚至除了面部周围全黑无法看清,促使观众全然关注于诗人与诗歌本身,狭小的景别又给人几分奇异的感受。整个山洞中拍摄的画面单纯直接,通过细部特写和变幻的剪接,主人公们的影像清晰而不夸张地被捕捉,并成功地左右观众的情绪。

结语

纵观全片,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不是一部强烈依靠拍摄技巧取胜的电影,《死亡诗社》经久不衰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感人的故事;忠诚地还原小说是导演构想画面的最大目标,因而影片的画面都取自生活场景,没有刻意布局改造以追求强烈的冲击力,许多画面都被精心选择以增强感官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基廷老师打开尼尔的书桌,如查理宣誓自己正行使不行走的权利时那斜靠墙的身影……虽然普通,但是和谐自然,总能平易近人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一部好的叙事电影不需要奇幻的布景和大量蒙太奇手法,它只要还原本真说好故事即可。《死亡诗社》中每一个画面都真切近人,是一部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的电影。

《死亡诗社》中的画面给影片的助力功不可没,它在色彩、光影、视角都有独到之处。导演追求还原生活本真,使观众得以体会到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生活,也深深被基廷老师和学生们感动,在细腻展现校园风貌学生生活中,散发出浪漫情怀,让人沉醉于这一份属于自由理想的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李岩.电影画面构成与视觉形式美法则[J].电影文学,2007(12):8-9.

上一篇:微电影路在何方 下一篇:小改款奥迪A8德国试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