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06-21 04:41:14

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五邑大学“信号与系统”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了精品课程的立体化建设结构、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信号与系统;系统观念;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89-03

1引言

五邑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组长期坚持该课程的建设,以建设“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手段和一流的教学管理为指导思想,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软件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05年学校将该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2课程的建设情况

2.1以“五个一流”为指导思想,形成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

“信号与系统”课程组以五个一流为指导思想,按照前沿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要求构建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长期建设方案,形成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主要涉及教材、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建设。立足于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立足于教学手段,将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将发挥高水平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紧密结合,立足于教学管理,规范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同时,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

课程组在“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了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该课程群包括3门专业基础课、7门相关专业课。

其中3门专业基础课分别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7门相关专业课分别为MATLAB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既需要深而多的数学知识,又与工程实际有着密切联系。针对这些特点,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出了组合平台课,建立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新课程体系。同时,进行了课程间的衔接研究,使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课程组从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出发,对课程内容了进一步的整合,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放在精选教学内容上,减少重复,突出创新。根据最新科技发展状况及时加入新内容,转移侧重点,删除过时的内容,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形成了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课程群既包含了专业基础教育,又包含了学生系统集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教育,注重学生“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信号与系统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为校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为校级优质课程。

2.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构建了全方位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以提高本科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开放实验室、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依托,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密切结合,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理论、实验、实习、工程、科研、设计、创新有机结合,将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强调过程、淡化结果。通过学生的小创造、小发明等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立足于一流的教学手段,将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果不断跨上新台阶。同时,大量应用电子教案,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自己设计的演示软件、动画等,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认为,电子教案应该为教学服务,是传统的黑板教学之外的一个必要补充。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组搭建了网上教学辅助平台。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辅导站,上传相关的电子教案,课程公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或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被动学习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式主动学习。目前,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丰富,较好地满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5立足于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

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层次高的特点,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力争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学习、研究、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在信号与系统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系列教材。形成了以主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功能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包,即“主教材+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同时,将教学包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网上教学,创造了一个让师生更加方便、让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

2.6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将发挥高水平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为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课程组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在职进修;对青年教师实行辅导、试讲、老教师示范教学指导等多项措施,实行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授课竞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青年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较快,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2.7立足于一流的教学管理,规范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管理是“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成功建设与实践的保障。经过多方论证与调研,信息学院将“信号与系统”课程确定为学院八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组多次召集相关专家学习借鉴国内外名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五邑大学该课程多年的教学情况,制定了新版的教学大纲, 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点学时分配等方面更加合理规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各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进度表要求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安排课程组教师随机听课检查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课程体系。

“信号与系统”课程组一直坚持材、统一试卷命题、统一评分标准,从而保障了“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3结束语

经过多年来课程组教师的不懈努力,“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信息服务、教学服务和学习服务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以及形成的一套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和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在全校以及在广东省已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2007年已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课程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和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开发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实验项目,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三是真正实施、推广双语教学。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of Signals and Systems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urriculum of signals and systems in Wuyi University. It focuse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s the systematic concept, engineering concept, 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concept, and innovativeness.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urriculum, Signals and Systems, innovativeness

收稿日期:2007-10

参考文献

[1] 甘俊英,胡异丁.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 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9.

[3] 甘俊英,颜健毅,杨敏. 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4] 陈后金等. 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30-33.

[5] 刘济科等. 创建精品课程,夯实教学质量[J]. 高等理科教育,2006,(2):35-40.

作者简介:甘俊英(1964-),女,江西省樟树人,五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特征识别等。

通信地址:广东省 江门市 五邑大学17信箱(529020)

TEL:0750-3370035(H);0750-3299348(O);13318631050

E-mail:,

上一篇:清华“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