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肝利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80例

时间:2022-06-21 02:53:37

摘 要 目的:观察醒肝利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结论:醒肝利水汤能明显改善肝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消退腹水。其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醒肝利水汤 肝硬化腹水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肝硬化腹水患者160例,治疗组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25~72岁,平均46.3岁;病程0.5~14年,平均4.56年。既往均有明确的肝炎病史(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5例,乙型、丙型混合感染3例)。所有病例肝功能均异常,总蛋白<60g/L者76例,A/G倒置者78例。B超:脾大者78例,腹水大量者52例,中量者20例,少量者8例。首次出现腹水者45例,2次腹水者20例,≥3次出现腹水者15例。对照组80例,男55例,女25例,年龄24~70岁,平均45.1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4.51年。既往均有明确的肝炎病史(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1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5例,乙、丙混合感染4例)。肝功能均异常,总蛋白<60g/L者73例,A/G比例倒置者78例。B超:脾大79例,腹水大量51例、中量21例、少量8例;首次出现腹水46例,2次腹水20例,≥3次腹水14例。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的肝硬化并腹水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肝硬化癌变及肝外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自拟方醒肝利水汤。处方组成:大青叶30g,丹参15g,赤芍10g,泽兰10g,郁金40g,赤小豆20g,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0g,木香10g,大腹皮20g,川朴10g,草蔻6g。水煎服,每日1剂。随症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15~20g,芦根30g;有热者加黄芩10g,栀子10g;腹水消退后去大腹皮,加鳖甲20~30g,莪术l0g。对照组:口服肝太乐、复合维生素B,肌苷;利尿剂应用安体舒通,每次40~80mg;双氢克尿噻25~50mg或(和)速尿,每次口服20~40mg,每日3次。住院患者每日静滴能量合剂500ml/日,连用2周。部分患者间断输注新鲜血浆或人血白蛋白,若有并发症,均作对症处理。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每日测量腹围,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两周复查肝功能和B超。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的肝硬化腹水(水臌)的疗效标准拟定。①显效:30天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症状消失,B超检查腹水消退,脾大接近正常范围;②有效:45天内肝功能有改善或接近正常,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B超检查腹水可疑或少量,脾大有不同程度回缩;③无效:45天以上症状改善不明显,肝功能无好转或恶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P检验;疗效分析用卡方检验。

结 果

肝功能、腹水量及尿量:在用药第4周及第6周,治疗组和对照组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和腹水量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尿量也较用药前明显增多(P<0.05);用药4周、6周后治疗组ALT、AST和腹水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尿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近期疗效:用药6周末,治疗组80例中,显效5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80例中,显效15例,有效43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远期疗效:治疗组对有效病例随访52例,2年内复发4例,经醒肝利水汤再治疗有好转;49例3年内未复发;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对照组对有效病例随访35例,2年内复发6例,其中5例经西医治疗好转,4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讨 论

本方重用郁金行气祛瘀、利胆退黄,气行瘀祛则水消肿退,配以丹参、赤芍、泽兰活血祛瘀,凉血消肿,养血保肝;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护肝;木香、大腹皮、川朴、草蔻行气化湿利水;茯苓、白术、鸡内金健脾化湿和胃,大青叶清热解毒、抗炎,全方共奏舒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利水、清热解毒之功效。另据现代研究,郁金具有松弛胆道括约肌、泌胆排胆、增加血清白蛋白、降酶等作用;丹参、赤芍、泽兰等可扩张血管,疏通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及肝脏的营养供应,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毒性反应,保肝扩肝,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肿瘤,抑制病毒,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及调节免疫;茯苓、白术、赤小豆、草寇均有明显持久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钠、氯、尿素的排泄等多个环节实现的。大青叶清热解毒,具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可防治腹腔感染。由此可见,本方是一个补脾利水的有效方剂,健脾利水,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复发率低,且无不良反应。

上一篇:可予宁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与护肝片在抗结核药物... 下一篇:老年病的中医防治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