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班教学实施的困境与破解

时间:2022-06-21 01:05:22

高校大班教学实施的困境与破解

作者简介:敬芳(1990.06-),女,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摘要:大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教师力不从心、学生自由散漫和厌学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应从去个体化角度分析,降低班级授课规模性、消除个体匿名性、调整好个体心态,以提高大班教学的课程质量,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教学;去个体化;群体

大班教学是我国当前高校部分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一系列问题凸显:教学效果下降、教师力不从心、学生厌学。大班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授课群体的规模性,这也正是学生个体产生去个体化的重要温床。学生作为庞大群体的一员,其行为、责任感不再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表现出平常所不敢表现和没有表现过的行为特征。那么去个体化是如何在大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两者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只有深入了解两者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找出解决大班教学现存问题的对策。

本研究深度访谈了G高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4位同学,访问了有关大班教学的相关问题,并观察了部分大班教学的授课过程,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而得。

一、去个体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个体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很多行为都因群体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面对强大的群体,个体独创性和责任感会丧失,受强大群体力量牵引而出现去个体化现象。去个体化又叫“去个性化”,是集体行为研究中的专业术语,由费斯廷格与金巴尔多提出。他们指出当一个人混迹于群体中、能够隐藏真实身份时,就会不由自主抛开各种社会规范,做出非常规举动,甚至失去最初的理性,导致冲动行为或偏差行为的出现,如:起哄“助人”跳楼事件中,围观群众不顾跳楼者感受大喊“跳,跳.....”最终导致跳楼者真的跳下楼当场死亡;兰州载满橘子的货车发生侧翻,周边群众一哄而上,将散落在地的橘子一抢而光;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我们不难发现,群体为去个体化提供了温床,也就是说,一个人和群体中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去个体化中的一大特征――规模性。

去个体化的另一大特征是匿名性。团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行为负责。虚拟的网络可以充分说明:每个人都用自己虚构的名字和身份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活动,最具标志性的网络去个体化现象则是网上围观和网上“掐架”,身份的匿名给了他们做出行为偏差的机会。若把大班当做一种群体,学生的各种偏差行为同样可以用去个体化来解释,对于老师,他们都是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身份模糊不明确,正如偌大的网络空间。同时,人数的众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氛围和规模,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场所。

二、大班教学中的去个体化

(一)学生身份的模糊。群体的规模决定了个体身份明确的程度,群体规模越大,个体身份越模糊。而在一百多人的大班中,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A同学、B同学、C同学和D同学是G院校的大一学生,入校均快一年,对于大班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笔者就大班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进行了询问,当问到“老师对你们每个人熟悉吗?能说出名字或者专业吗?”时,四位同学都说不熟悉,老师既说不出专业也说不出名字,其中B同学补充说“很多老师只带我们一个学期,要记住全部有点强人所难。”而被问到对于同学上课时的违纪行为老师一般的态度或做法是什么时,C同学说到“老师一般都没管,只要别太过分。” B同学笑着说:“无视居多,当然会遇到极个别“高中老师”,你懂的。”

可以看出,不论是短期授课的时间限制,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班教学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名字和专业不太熟悉,就算有认识和熟悉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无法对大部分甚至所有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区分。在学生看来,他们每一个人在老师眼中都是一样的“无名氏”。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就算自己做出违纪行为,老师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专业的叫什么名字,更不会耗费时间去找名单来核对。身份的模糊性给了学生做出违纪行为的机会,学生在群体中失去个体时的理智,自由散漫。

(二)学生个体自我意识感下降。去个体化发生时会引发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降低,缺乏自我意识。在进入群体之前个体都是理性的,受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的制约。一般来讲,在刚进入群体时或许还会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而随着在群体中的融入和时间的延长,这种意识逐渐被取代,演变成倾向于整个群体的思想。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亦是如此。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同学上课时睡觉、玩手机或聊天”时,A同学说:“应该很正常吧,大学里很多都是这样的。刚开始可能会安静点,到后来就有点热闹了。很多人感觉又不是高中,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考试前背下就行了。”

笔者又问道:“在这样的课上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主动提出问题吗?”

A同学:“不会,一般大班上课,很多人都是在混时间,都会感觉那么多人,老师不会找自己回答问题的。更不用说主动提出问题了。”同样,D同学和B同学也都说到“不会”。

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在课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违纪行为见怪不怪,甚至会觉得很正常。而对于课上回答问题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人多,老师不会叫到自己,也因为人多自己不太会主动提出问题。大多数人的行为达成一致,即便有个别爱学习的学生也会慢慢的倾向大多数人的做法,理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淡化,提不提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同样,从挑选座位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会选择中间或靠后的位置,前排则很少有人。当被问到“会选择坐前排听课吗”,A同学和D同学直接说不会,B同学和C同学说“偶尔会”。而且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课内容不足以使自己提起精神,就更没有必要坐在前排,“坐在前排被老师盯着很不舒服,只有遇到自己喜欢的课偶尔会坐到前排”C同学这样解释到。长此以往,有想坐在前排的同学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更何况坐在后排可以玩手机、睡觉,老师的注意力全在前排学生身上。因此,每节课的前排基本是没人去坐,除非迟到了,迫不得已坐前排。

在其中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笔者观察到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教学进行到了讨论阶段,老师让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之后挑同学代表发言......(说是讨论阶段,同学们还是各玩各的,也会有一小部分同学窃窃私语,绝大部分似乎不受影响).......老师也看到了同学们的消极状态,于是开始随机挑选同学回答(只是随机挑选,没有说出同学的名字或专业,甚至没让同学做自我介绍)。大多学生被迫回答,寥寥几句,当被问到其中一个男生时,班里顿时炸开了锅,所有人都往后看这位同学。单从专业知识角度来讲,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到位,而且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整个过程,其他同学都在窃窃私语,甚至会有些同学一直在笑。回答结束之后,老师也未作过多点评,几句话代过又转回到课程讲解上。下课后笔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又进一步了解到回答问题的男生。学生很激动的说那是他们班的学霸,同时还讲了他的另外一个事情“有一次我们上课轮到这个男生讲PPT,整个过程这个男生都把自己当老师一样,弄得很像那么回事,中途他还会向同学提问,回答完以后也会做些点评,那节课也是很轰动,我们都感觉这个同学太奇葩了。我们觉得他好把自己当回事儿啊。”

不难看出,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大部分学生正是典型的特殊个体与群体的写照。整个群体的基调已定下,大部分的个体也会认同,一旦出现特殊的个体,对于整个群体来讲则是不能够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学生想好好表现自己,慢慢的也会被整个群体的意识所取代,促使其对群体的顺从。相反,若整个班级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老师的讲解都积极响应,那么沉默的则会成为不合群的。我们可以想到学生在人数较少的小班,做出这种举动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即使有,在没有大多人的“助威”下是不会轻易实现,而选择放弃的。

三、针对大班教学中的去个体化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减少授课对象,缩小班级规模。群体规模是去个体化产生的基础,群体规模越大去个体化效应越明显。据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清楚的把握。如果老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4]。如今来看,当前的大班教学人数已远远超过了教师所能接受的正常范围,讲课演变成“讲座”,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注,教学质量和课堂纪律的维持必定会顾此失彼,而大多老师又会选择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各种行为采取放任政策,营造了去个体化滋生的环境。为此,大班教学的人数设定应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增强教师授课的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标准。

(二)教师:降低学生个体匿名性,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由于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学生个体身份模糊,老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位同学进行身份的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透明”感,混杂在群体中。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善和缓解这种局面。首先,采取分组形式。分组以专业为单位,并选出学生代表,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之前老师需确认汇报同学的名字,并在汇报过程中进行打分。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位学生原本模糊的身份得以确认,不论是专业还是姓名都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为提升自身专业的影响度和知名度,学生自身的荣誉感也随之增强,这激发了小群体间的竞争,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其次,在学生发言之前可让学生作自我介绍,并借机会认识学生,在回答问题结束之后再次进行身份确认,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也让其他学生感受到这是在大家面前的一次自我展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积极性。

增强学生自我意识。迪纳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首先,对于个别个性独特、敢于展现的学生,如前文中提到的“学霸”同学,老师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面对来自群体的压力,学生会受其影响逐渐丧失自我感,在没有认可的情况下也会追随主流,倾向于整个群体的沉默状态。此时,老师的认可对于群体所达成的一致看法是有冲击的。对此类学生应进行特殊标记,如强调其名字或专业,或视情况对其加分。对于优秀的学生,学生在心底还是认可的,只是大多数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担心这种情形会打破群体保持下来的稳定状态。其次,对于课堂上不愿回答和不敢回答的同学,老师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正是大多数学生的沉默导致了整个群体的消极,也慢慢将有回答倾向的同学同化。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规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次数,并为其表现打分,综合到结课成绩中。这样可以刺激不敢发言和不愿发言的同学,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打破群体僵局,彰显自己的独特。

(三)学生:适时调整心态,保持个性。个体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去个体化同样如此。面对庞大的群体,人们难免会受其影响,对于负面情绪,更应理性对待。大班教学固然有其缺陷,不论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身边同学的不良习惯,都不能作为放纵自己的理由。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自身开始改变,不为外部因素所影响,从始至终保持自己的理性,不受他人左右,适时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同时,增强独创性。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自己就是区别于群体的唯一标签,而保持内心的强大才会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第139页.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329,343.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科协论坛,2009(6).

上一篇:海南高校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下一篇: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