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时间:2022-06-21 11:44:46

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离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还有较大差距。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需要人们进一步明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稳步推进高考内容和高考形式的改革、逐步完善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教育制度;高考招生制度;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13-03

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以下简称“高考招生制度”或“高考”)包括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两个方面。建国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于1952年形成、1966年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事关教育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成为全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思路和对策,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一、高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教育制度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绝不能盲目废止或变动高考。

(一)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的保证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实行以统考为主、兼顾多样的方略。改革开放初期,高考以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为迅速选拔优秀人才、填补人才断层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高质量与多样化,高考又以自主招生等改革举措适应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和优秀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考采取适用于所有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统一标准与各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方案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考试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促使真正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高考始终是满足国家对多样化人才、高质量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保证。

(二)高考是公平选拔人才的保证

高考为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民众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且贫富差距较大,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且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因此,高考招生制度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它保障了考试工作的公平性、招生工作的公正性,同时也最便于操作和管理。

(三)高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考对理顺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建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导向作用。高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基本教育质量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管理教育的一种手段,高考影响并引导着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在我们这~--+X口大国,如果没有适用于所有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基本标准和法定程序,国家很难在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显著的状况下保证各地区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

通过高考,国家可以适当调节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类别、层次,有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有效协调教育的地区差异,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作用。

(四)高考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高考并非中国所特有,世界各国也都重视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作用。美国设立具有统一考试功能的全国测评,如偏重于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SAT考试(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偏重于考核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ACT考试(一年有5次考试机会)等,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在招生时都认可这两种高考成绩,并将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俄罗斯也在几年的反复试点基础上,于200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制度。韩国曾在40年间就大学入学的统一考试与非统一考试来回变动了7次,1995年最终还是正式决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

我国在“”期间曾取消过全国统一高考,结果导致人才断层、国民素质滑坡,给社会带来动荡与不安。1977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也意味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建,意味着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方法的转变,教育教学秩序从此逐渐步入正轨。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废止统一高考是不可行的。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高考的作用和功能,又要勇敢正视高考存在的问题,在统一高考与招生多样化的协调之间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切实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优秀人才的有效选拔。

二、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过,无论高考内容、高考形式还是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高考改革的力度离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的效果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还有较大差距。

(一)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对中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即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目前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 “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高考本来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结果却变成了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情形严重违背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不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教育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被异化,中小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声称恨老师、恨学校者众,极个别学生甚至厌学轻生,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二)“一考定终身”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几乎成了“一考定终身”的代名词,似乎人们一生的命运就是通过高考得以基本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样化需求与高考单一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而,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形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招生、自主招生已进入改革的视野。

(三)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行高考太过注重对知识基础的考查,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环节。人才的成长尤其是杰出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从知识基础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做好必要准备,他们还需要从身心承受能力上、从思维方式上、从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上为进入高等院校奠定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只有建立全面的考查机制,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些高考新方案,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

(四)高考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

才培养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其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创新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能够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寻求答案。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题海战术(背标准答案)不仅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品格缺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需求。

“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能不能源源不断地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能不能把我国面临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见,只有当我们的学校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杰出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使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性科学技术不受制于他人,使我国更加独立和繁荣富强。所以,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考虑,充分发挥高考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的正面导向作用非常重要。

此外,当前我国高考还存在统一考试与兼顾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矛盾,统一选拔与发现特殊人才的矛盾,保持考试难度和区分度与减轻学生负担的矛盾,扩大高校自与保持公平、公正录取的矛盾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深层次教育矛盾的反映,也是深层次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由于复杂的历史与国情,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处在一系列两难选择之中。而且,高考招生制度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平衡,改革就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增加了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同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要兼顾现实与未来、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等因素,使一些改革措施与政策的制订困难重重。

三、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高考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必须改革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但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循序渐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要逐步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具体而言,要按照有利于高等院校遴选合格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高等院校依法自主招生的有序格局,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现高考招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多给学生一些选择机会。

(二)稳步推进高考内容和高考形式的改革

就高考内容而言,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确保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以高等院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高考命题。高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状况。鉴于此,有人建议统一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或参照国际PISA和TIMSS两项考试,也统考语言(包括本国语和外语,这也意味着缩小外语的权重)、数学和科学三门。

就高考形式而言,笔者建议逐步实施高等院校分类入学考试。 “统考为主”并非指单一的全国统考,分类入学考试也可采用统考方式。如:高等院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可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院校人学考试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教招生办法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研究生入学考试要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学生中的应有作用。

为有利于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有必要探索高考社会化的思路和途径。高考社会化不仅包括高考报名社会化,还包括高考组织机构和高考组织方式的社会化。高考社会化有利于中小学教育与高考“脱钩”,实现“考”“教”“录”三者分离,使三者各司其职,实现良性互动;高考社会化有利于体现高考招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已有不少关于高考社会化的呼声,当下我国高考的组织基础、监督措施、技术手段及已往经验等也为其社会化提供了支撑。

(三)逐步完善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招生录取方式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高考招生网上录取、招生录取实施“阳光工程”、高考志愿和录取投档方式实行平行志愿等措施,体现了我国高考录取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深受社会各方的好评。但在高考招生录取方式上仍然还有改革的空间,主要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录取以统一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结合平时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如:对于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荐录取的形式;对于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学生,可以签定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或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者,可以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高水平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逐步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提前单独考试或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录取依据,逐步实行申请入学、自行考核的入学模式。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及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DHA050105)研究成果]

上一篇:中国外语考试的伦理期待与制度变革 下一篇:营造个性化教育课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