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时间:2022-06-21 07:32:24

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摘 要: 为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推进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双向服务,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本文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探索与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 高效统战工作 科技工作 有机结合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新的认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概括地说,就是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优势互补和双向服务,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

一、突出科技优势,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派和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华南农业大学各派、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过程中,非常重视突出专业优势,坚持围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和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开展调研,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基础,既涉及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领域,又涉及一些全局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现实性、针对性,理据充足、内容详实、可行性强,体现了大学高层次人才所具有的较高的科技素养和政治素养,确保了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4年初,针对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省政协委员陈永泉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向省政府提出了“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当年8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厅、工商局、质监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15个部门组成的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作为省政府的常设议事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对增强广东省食品安全综合管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提案者陈永泉教授本人被省政府任命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一位担任省政协委员的园艺学院教授向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污染调查与治理的建议》的提案,被省政协列为当年5个重点提案之一。在2008年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学校两位委员分别提交的《加快广东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速度,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提案同时被省政协评选为政协广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十大优秀提案”。在2009年全省“三促进一保持”系列行动中,华南农业大学4名党外人士受省委统战部邀请参与了对广东省“扩大内需”工作的联合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三促进一保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突出表现,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统一战线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党外代表人士中有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广东省政协委员7人,省参事室参事2人,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华南农业大学统一战线成员中的杰出代表,对学校各项事业尤其是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着力搭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

近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增长很快;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中留学归国人员增多并陆续成为统一战线的新成员,这些人士大都学有所成,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普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因此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日益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高校统战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在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包括统一战线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推进内部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华南农业大学为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工作领域建功立业,着力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

1?郾加强统战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派、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知识分子联谊会、政协联络组、侨联等统战组织在搭建沟通联络平台和学术平台方面的作用,使统战组织在联系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教育、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学校统战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和“发展学术、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增强效益”的工作方针,以支持各党派和团体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为抓手,密切统一战线成员之间的联系。目前,全校共有7个派基层组织,其中3个总支,4各支部(社),党派成员共326人;留学归国人员295人;具有高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归侨侨眷、港澳台胞台属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成员共800多名,包括2名“长江学者”、2名“珠江学者”。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各统一战线组织大力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在吸收新成员、开展活动和骨干力量培养等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多个派组织由于在组织建设方面成绩突出,被所在党派的中央和省级组织授予“先进基层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而统一战线组织建设的加强,对密切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突破学科资源整合的瓶颈、打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根据高层次人才中无党派人士占有较大比例的实际,在广东高校率先成立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把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联系在一起,对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对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开展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郾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与校务管理中的作用。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是高校校务管理的重点,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这个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为更好地调动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及学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在2007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建立和规范了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重大情况通报及邀请参加相关会议、举荐优秀党外人士、发挥党外人士作用等一系列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价、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征求派组织的意见。学校多个学院的院长或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中,不少都是由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担任。

3?郾以产学研相结合和社会服务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华南农业大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对外联系广、专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为各党派组织及其成员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建立了以“一个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创造了与地方政府联手搭台、专家和学生参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科技绿舟”模式,“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3省14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6个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坚持为政府、企业、农民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各党派基层组织及其成员积极行动,除接受学校的委派参与大量工作外,还以党派组织为单位,深入省内外各地开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基地”、对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既发挥了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又有助于他们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毕英佐,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解决大量家禽养殖方面的科学难题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创新完善“公司+高校+农户”的“温氏模式”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与示范》项目获得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主持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项目,以品种培育、饮料营养和生物安全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建立了大规模优质肉鸡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广东优质肉鸡研发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个人也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所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

三、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

培养、选拔、使用、举荐高素质党外科技人才队伍,既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华南农业大学多年来大力加强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促进了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优势互补、双向服务。

1?郾创新用人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注重实绩的用人原则,充分调动党外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做好代表性人物的培养、选拔、举荐工作。如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界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罗必良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生毕业后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他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潜心科研、献身教育,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治学、行事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华南农业大学,他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先后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被任命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华南农业大学这个平台上,罗必良教授很快成长为享誉我国农业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同时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调研工作同,受邀请参加每年两次的“省长专家座谈会”,积极参与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咨询,作为省政协委员他所提出的多个议案获得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罗必良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在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术力量、加强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2?郾制定适合党外人才成长配套政策,提升党外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和整合度。学校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业绩较好、比较适合某一方面的领导工作的,就大胆选拔、委以重任,与党内人才一视同仁。目前,现任校领导中有党外人士2人,中层领导中有党外人士24人(其中正职5人),占中层行政干部的26.3%。促成了一批优秀党外人士脱颖而出。2008年底广东省公推公选43名副厅级干部,我校2名党外人士同时入选。党外人士人才辈出,既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又反过来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促进了学校事业尤其是科技事业的发展。

3?郾按照党外人才成长的规律推进党外人才队伍建设。党外人才多是专业技术人才,其政治思想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自身的学习磨练,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帮助和培养。学校建立健全了党外后备干部推荐、选拔、培养、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外后备干部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利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高校培训党外干部。近两年,学校选派到地方挂职担任副县长以上职务的干部教师中,党外人士占40%。

观察和总结华南农业大学统战工作的经验,我们对高校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形成了“高校科技统战工作”这一概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统战”概念的提出,强调了统战与科技工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二者的交互作用,揭示了统一战线以科技工作为媒介和载体开展工作,同时又为促进科技创新服务的规律。高校科技统战工作应重点研究高校科技工作与统战工作的相互关系,寻求促进科技工作与统战工作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高校科技工作水平和统战工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上一篇: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文化领导:我国学校领导方式的必然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