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机构中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2-09-07 11:59:45

亲子教育机构中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原则和方法

摘 要: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根据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一般规律,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出发,阐述了亲子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项原则:教师、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游戏性原则、操作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等。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可以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和具体教育契机采用情景创设法、操作练习法、环境陶冶法、肯定赞扬法、游戏体验法等方法对儿童进行培养促进。

关键词: 亲子教育机构 1―3岁儿童 社会性发展 促进原则和方法

一、前言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适应社会。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体验到个人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从而逐步学会采取理性、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并将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中,由此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的生存能力”,其要义是“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

二、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1―3岁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1―2岁:独立性意愿出现,在生人、熟人和生疏环境和熟悉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不愿意分享;会生气和发脾气;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玩。

2―3岁:寻求同伴、能与同伴玩,喜欢互相模仿;开始有最初的自理能力,会做简单的事(吃饭、穿衣),能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喜好明显;开始对成人表示自己的亲热和烦恼;开始关注成人的情绪并有不同的反映。

三、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能力的学习关键期都在童年。其中语言、对社会交往的敏感性、生活的节律性等的学习和发展都开端于3岁前。婴幼儿期是社会性的发生期,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人格发展。

目前我国70%的1―3岁的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然而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习得的,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家庭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亲子教育机构是依托幼儿园、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开办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设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提供适合年龄的活动器械、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一般儿童由家长陪同接受定期的教育,这样儿童不必离开亲人,又能和同伴、老师接触,可以接受专业的指导。因此在各种亲子教育机构中老师和家长把握时机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1―3岁亲子综合项目在多年的教育实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多年来的实践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促进1―3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老师和家长在儿童的亲子活动中需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教师与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在亲子教育机构中,活动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的,父母可以及时地观察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同时父母能学习老师专业的教育方式,老师也能及时地关注家长、孩子的反馈。因此不仅父母、老师可以协同教育,而且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和学习教育经验,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2.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的材料、场地的选择、情节扮演游戏借助游戏过程的言语等都创设了儿童的交往、分享、合作、协商、角色体验的机会。因此游戏是一种让儿童在平等、愉悦环境中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3.操作性原则。在亲子活动中,老师、家长创设让儿童参与的场景,提供供儿童练习的社会技能。如宝宝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让宝宝尝试采取有效的策略获取别人的同意,如:可以请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吗。”可以交换:“我们换换玩吧。”可以声明:“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现在该轮我玩了。”……这些策略都会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社会技能的提高。

4.个体性原则。“每一位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一片树叶”。儿童是主动的个体,因而在亲子活动中必须照顾到儿童的差异性、个别性。设计的每个活动不仅要让宝宝都喜欢,而且要照顾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

5.愉悦性原则。宝宝愉快地来亲子中心,快乐地参加亲子活动,开心地接纳周围的一切,不仅是亲子教育机构生存前提,而且是儿童成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老师的态度应该宽容可亲,所开展的活动应该能吸引孩子,生活环境应该安全健康,家长和孩子应该感到开心愉悦。这样儿童才愿意在家长、老师的“搀扶”下迈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才会健康、顺利。

6.渗透性原则。父母、老师乃至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的榜样。父母与老师之间、父母与父母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父母和其他儿童之间的交往方式常常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亲子活动中环境、语言、行为的渗透应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成人有意识地活动,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四、在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让每位孩子“跳一跳摘到树上的苹果”。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儿童社会性。

1.情境创设法。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激发儿童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和谐、全面地发展。

2.操作练习法。儿童的心理特点说明,1―3岁的儿童借助动作进行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因此老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如引导孩子有礼貌的向同伴、老师问好,在集体中大声地说自己的名字,等等。

3.环境陶冶法。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老师和家长所努力营造的良好教学环境,如家长积极配合、支持教师的活动组织,家长间友好互助等都有助于儿童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4.肯定赞扬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当儿童有积极的表现时,成人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儿童的积极行为就能得到强化,有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游戏体验,儿童许多的积极行为和良好的品质可以得到表现和巩固,例如通过带领儿童玩《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让儿童学习问好、敲门、大胆地介绍自己、有序地排队进门、分享食物等社会行为。

当然,在具体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又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下面结合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1.20个月的小雨今天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由于初次参加集体活动,全家人都来了。早上进教室时其他小朋友都已经跟着老师做游戏了。心急的外婆催小雨:“快去、快去,到老师那儿去。”老师看着小雨,伸出手想抱抱她,结果小雨“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旁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赶紧上去安慰小雨,结果小雨越哭越来劲,怎么都不肯参加活动。最后只好哭哭啼啼地由爸爸抱回家。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小雨家打了电话,提了两点建议:(1)下次活动提早半小时来;(2)家里来1―2位家长陪同参加,不要来太多家长。

2.小雨今天8∶30分就来宝宝中心了,其他小朋友还没来呢。小雨一来看到操场上有许多大玩具就从爸爸的怀里下来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老师走过来时小雨也愉快地和老师打了个招呼。9∶00左右老师对小雨说:“小雨,我们到教室玩吧!”爸爸也乘势说:“小雨,你看教室里有许多玩具和小伙伴在等你呢!”小雨听了高高兴兴地进了活动室。老师请小雨坐在老师旁边,可是小雨不愿意,最后爸爸陪小雨坐在离老师最远的角落里。

3.最近小雨喜欢坐在老师边上(22个月),但是只喜欢静静地坐着,看着大家玩。老师今天拿出许多“苹果”分给小朋友,分的时候故意“一不小心”把一个“苹果”掉在地上了,刚好滚在小雨旁边。老师对小雨说:“小雨帮助教师捡起来好吗?”小雨高兴地捡起来。老师又请小雨把这个苹果送给了小青。小雨完成任务后,老师称赞了小雨,小雨显得很高兴,一早上都很愿意参加游戏。活动结束后,老师奖给小雨两颗五角星。

4.今天老师让每位小朋友从家中带一样玩具来。活动开始后,老师请大家把家中带的玩具放到中间的一个大筐中,并讲了“找朋友”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老师请大家依次从筐中找回自己的玩具,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互相交换玩具玩。小雨抱着自己的玩具熊,走了一大圈也没想好跟谁交换。最后爸爸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小雨才把自己的玩具熊和小逸的布娃娃进行了交换。但是老师注意到小雨手里虽然抱着布娃娃玩,但眼睛却一直瞟向小逸手中的玩具熊。整个活动中小雨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5.今天集体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找一位朋友玩,小雨(30个月)和菲菲两人搬了小凳子坐在一起,小雨让爸爸教她用橡皮泥做“大饼”,菲菲在玩“叠高高”。菲菲不小心把叠叠高的玩具倒在地上了。小雨看见了赶紧把滚在自己身边的玩具捡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小雨的“大饼”做好了,老师问:“小雨我肚子饿了,送我一个饼好吗?”小雨赶紧送给了老师一个。过了一会儿,小雨叫着:“菲菲,菲菲。”并把自己做的“大饼”递给菲菲。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老师和家长在小雨的教育活动中运用了十分正确的方法,老师的教育不仅有专门精心设计的,而且有根据情况的随机发挥的教育。老师还十分注重和小雨的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同时家长也十分注重配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雨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语

儿童自出生后就处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之下,必须跟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并逐步掌握社会中各种规则。在此基础上,儿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情境,从而获得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须的一切特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上的促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1―3岁亲子综合项目”10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符合1―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儿童心理活动其他方面的逐渐发展,并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淑杰.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Vol.29No.4:82-84.

[2]郑忠梅.论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2:13-15.

[3]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37.

[4]叶子,姜勇.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自身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1997.4:20-21.

[5]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4:16-19.

[6]王艳.生活在群体之中――论儿童社会性发展之人际智力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9.7:132-133.

[7]邓丽群,陈彤.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8.8:143-144.

上一篇:情商教育对“学困生”转化的作用 下一篇: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