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 巧设情境

时间:2022-06-21 05:12:10

依托生活 巧设情境

摘 要:从这几年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来看,“求真务实,面向生活”已成为主流。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这种精神?如何改变以往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生活,巧设情境”是一条非常好的捷径。

关键词:生活;情境;作文

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老大难的“老大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于是,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学生紧皱眉头,一筹莫展,怨声载道。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不断探索符合学生的作文训练方法,打破“教师随意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之炊,批改、讲评老师一手包办”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乐于写,有东西可写,就能改变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我的做法是:“依托生活,巧设情境”,使学生找到自己所需表达的内容,产生一种要说、要写的冲动。于是,师生产生共鸣,学生乐于写,教师乐于教,将苦事变乐了。这样,之后,作文教学的“效益”不是马上就体现出来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通过对一定事物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融入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思维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么,如何“依托生活,巧设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感受

教育家叶老曾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唯有下工夫去观察。”除了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感受。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本人认为,要让学生向生活要作文,就必须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离开了生活,那只不过如七色彩虹一样,虽美丽却没有生命力。而观察、感受正是“拥有”生活的最佳途径,永葆作文“青春”的“灵丹妙药”。其实,“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万物春发秋实,人的起卧衣食,皆为文章。”

二、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想象

教育家夏丏尊曾在《文心》一文中告诫我们:“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没有字的书”就是指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提炼写作的材料。如,指导《意外》这篇作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在运动会上,我们班捷报频传,分数节节上升,眼看我班的分数就要领先了,最后决胜的是女子400米接力,这是我们班的强项,胜利在握,可是在第二棒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运动员突然摔倒在跑道上。这时,助威的学生是怎样的神态?运动员又是怎样的神态?运动员的成绩最后怎样?我们班的学生对这件“意外”有什么议论……此情境大家都经历过了,我一说出来,学生就沸腾了,他们发现生活中自己也有这样那样的“意外”。

三、精选课外读物,品读有字之书

作为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毕竟有限。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讨厌写作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课外的优秀文章既是作文的范例,又是间接、有效的积累。教师要用范文调动学生似曾经历过、见过的感觉,并用情境迁移法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他们燃起创作的欲望。平时,我除了给每班学生订购《中学生作文指导》《语文周报》《作文报》,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之外,我自己也有意识地精选一些范文,在课前朗读给学生听。有一次,我朗读了一篇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文中父对子的无限关爱,子对父的无限信任,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萌发了一种想抒发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于是,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写了一篇以“父(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这样的作文容易写成功。

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这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主要体现了“求真务实,面向生活”的精神,而目的就是为了主导中学作文教学。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自己心中的话,抒自己真挚的情。”“依托生活,巧设情境”,就能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育才初级中学)

上一篇:爱心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下一篇:在音乐教育中孕育美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