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精彩 “悟”出实感 “练”在实处

时间:2022-06-21 02:02:57

摘 要: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读出精彩;悟出实感;练在实处

在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与文本进行零距离亲密触摸,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新的问题又滋生出来,一味地读,一味地感悟,一味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成了“水中月”“雾中花”。讲究阅读感悟毋庸置疑,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与之并不矛盾,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关键的难点在于如何将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天衣无缝地交融起来、穿插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天人合一”的教学境界。

【案例】苏教版小语第七册《九寨沟》

师:从同学们愉快的神情中,老师知道了九寨沟的这些珍稀动物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它们永远是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连词成段的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因教师没有提出读书方式的限制,学生有的默读,有的轻声读,有的饶有兴趣地大声朗读起来。)

生1:老师,我知道了,课文是用“也许”这个词把内容连起来的。

生2:我要补充一下,是用了四个“也许”。

师:哦,你读书可真仔细!

师:(轻点鼠标,去掉了大屏幕上的四个“也许”。)发现了什么?

生3:四个“也许”“飞”走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引起了一阵笑声,老师也轻松地笑了。)

师:再读读大屏幕上的这段话,有什么感觉?

(学生都认真地读起来,不过,他们的脸上显出些许的困惑,好像在嘀咕:这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好好的,干嘛要去掉呢?)

生4:我觉得去掉也可以,因为还是能读得通嘛!

生5:那,这样的话,课文不是就写得不好吗?(这个学生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抓抓脑袋。)

生6:我觉得还是用上四个“也许”好,这样读起来更加通顺,读得舒服一点。

师: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作者用了四个“也许”,的确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那么,这四个“也许”除了这个作用,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自己读完了,想一想,再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这次读书几乎都没有大声的,不少学生选择了默读,眉毛皱着,看来这个问题学生觉得有点困难了。读完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十分热烈。)

生7:我觉得这样写,好像是告诉我们这些动物有可能会碰上,又有点不一定。

生8:“也许”就是可能的意思,因为它们是珍稀动物,很少,哪能天天看见,人人看见呢?

生9:对,我爸爸去过九寨沟,他就没看见。在家里他听我读书时,还说作者的运气真是太好了。

生10:我觉得这样写很真实,作者没有说假话,不然没看见的人就要说他吹牛了。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读书的感受。那么,就请你们想想,如果你去九寨看见了这些珍稀而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会觉得怎么样呢?

生1:我觉得很开心,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见它们,这次看见真的了。

生2:我也会很高兴,不过我会悄悄地躲在大树后面,不惊动它们,不然它们可就要跑掉了。

生3:我会赶紧拿起照相机把它们照下来,留作纪念。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好,你们自己读读,把你们所有体会到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再次带上自己的情感读书,没有一个学生觉得厌倦,其实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因每次读书的要求都不一样,而又都是在学生有阅读需求的前提下读书的。)

(教师请学生站起来读书,学生读得不错,个个神采飞扬,洋溢着快乐的表情,看来他们是真的读懂了课文,走进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了。)

师:谁能用“也许”说一句话。

(同学们小手如林,站起来说得通顺流畅、合情合理,看来他们已领略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反思】

一、倾情点拨,找准训练的生发点

《九寨沟》一课的教学经历告诉了我,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可以融为一体,关键是语言训练点的捕捉与铺设要与课文内容、与阅读感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好比是西沙群岛的海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鱼与水却是交织相融的,不是一半对一半的关系。找准文中语言训练的生发点,教师层层引导,倾情点拨,学生不断地读、思、悟,只有这样,语言训练才不是孤立的、干涩的、生硬的、机械的。案例中四个“也许”连接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也连接了学生与文本,连接了朗读与感悟,连接了阅读感悟与语言训练。

二、读出精彩,彰显训练的张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与感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主旋律。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连词成段的呢?”学生在读中对此进行思考,通过有无“也许”进行比较读,抓住关键词“也许”感悟文章的结构、编者的意图,“也许”的内涵,以个性化朗读读出喜爱之情。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也正是在不同层次的读中,学生不断地生成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才有了四个“也许”的精彩,才迸发出语言运用的精彩。只有反复朗读,“读到文字里面去”并融会贯通,才能够在生动的语言文字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语感,从而娴熟地驾驭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的素养。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也才能真正地高效起来。

三、推波助澜,创造训练的精彩

在读中思,在读中悟,才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结合。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读是法。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才能将内心的感悟转化为外显的语言。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后,把内心感受、想法说出来,写下来,生成具有个体特色的语言和思想,并在学生心中沉淀,逐渐积累并成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就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这就是语言训练落在实处。案例中,学生读出“也许”的内涵,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的,体验编者的感受,运用“也许”说一句话,教师灵活顺应学情,从阅读感悟着手,在语言训练处落脚,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地位。不浅尝辄止,不流于形式,而是扎实到位,知其所以然,不断生成语言训练的精彩。阅读感悟与语言训练相辅相成,完美融合,时时散发语文课堂特有的厚重、浓郁和芬芳。

上一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下一篇:浅谈在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