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

时间:2022-06-20 10:47:42

理性地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常用语"尊重学生个性"为论题,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和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及名人名家的表述,论述了"理性地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的观点。

【关键词】理性;认识;尊重;学生个性

自从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教学四百年来,学生的个性在班级教学中渐渐被消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因此如何在共性教育过

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已被提到"班级教学"的议程上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没有这个前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是空话。

据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尊重学生个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片断:

背景资料:高中二年级(1)班,正在上《赤壁赋》的发散思维课。

学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课文注释中说"斗牛"是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斗"是不是指"北斗"呢?

老师:应该是吧。

学生:是,还是不是?

老师:噢,是。

学生:不对,是指"南斗"。

老师:你有根据吗?

学生:我查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斗"字项就有"南斗"之意,引文刚好就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老师:这个我不知道。

学生:不知道,怎么还站在讲台上呢?

(教室里仿佛一下子凝固了,许多同学看看老师又扭过头去看那学生)

老师:(平静地)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的。

课后不少同学议论纷纷,谴责那同学不尊重老师,这事甚至传到了不少老师和班主任耳朵里,有的老师还向我询问实际情况,班主任还来征求我对此事的处理意见。

老实说,这的确是一句很刺激人的话,但由于我平时饱经锻炼,"抗疫"能力较强,所以,我是很快就消化了它的。倒是后来,同学、老师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为什么能

如此平静?

原来,在多年的"散合式语文教学"(笔者教研课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磨练中,"尊重个性"的学生观,已渐渐深入了我的骨髓,成为我的一种理智行为。后来,我越想越觉得,这个学生十分值得尊重。首先是他尊重了我--他的自学精神、钻研精神,正是我在课堂上天天强调的,他做到了,不是对我最大的尊重吗?第二是他的率真,"率真"和正直、温柔、善良一样本是人类的永恒美德,但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在世俗的浸染中,绝大多数人变色了,起码遮上了一层虚伪的纱布。贾平凹在《我的老师》中真诚地把七八岁的小孩敬称为"我的老师"',是因为那小孩具有这份率真。然而,这位高二的同学直至十七八岁都能保住它,多么令人敬佩,就连贾平凹也可能会称他"师爷"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对学生说:"我笔写我心"吗?"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不是我们天天挂在嘴上教导学生的吗?换一个角度,我们不是经常发泄:"这样都听不懂,还读什么鬼书!",为什么学生的一句"不知道,怎么还站在讲台上"就受不了呢?假如说你的发泄是爱学生,那么学生的这句话也完全可以理解成是爱老师,并且还有古代忠臣的一股"死谏"精神,多么令人钦佩!这样想来我遇"辱"不惊,并能及时地表达感激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学习中,我对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了理性的认识。

弗洛伊德从养育的角度研究,认为人的性格产生于童年早期,从出生的"嘴巴阶段"到"阶段"到3一_5岁时期的"男生殖器阶段",这些阶段的养育情况,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基本上决定成人个性的面貌。

"嘴巴阶段",对于儿童嘴的纵容,过分满足其嘴的兴趣欲,可以导致他成为一个对吃特别感兴趣的享受者。还可能培养出一个对环境不断提出要求的人,让他形成一种时刻期待的态度,成为一个不创造、不努力、不工作、不能自立的人;但另一面,也会使儿童产生信任和乐观的性格,对生活充满信心。假如不去满足儿童嘴的欲望,那么他在吸吮方面就不断产生失望,就会把这种失望转向环境,认为是环境导致他失望的,就会对环境产生敌意或消极态度、担忧的态度,甚至产生对生命的一种不安全感;但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他坚韧的自立奋发的性格,对生活时刻保持危机感。所以乐观向上充满自信的学生源于家长对儿童"嘴"的纵容的正面影响,而喜欢吃零、食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的学生则源于家长对儿童"嘴"的纵容的负面影响;所以坚韧而自觉性强的学生源于家长未能满足儿童"嘴的欲望"的正作用;而容易对同学和老师产生敌意、对生活消极、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则源于家长未能满足儿童"嘴的欲望"的负作用。而这些家长之所以这样做,都有其各自的客观因素和合理性,我们没有谴责的理由。

"阶段"对人的性格特征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出如下看法:(1)送礼或花钱的兴趣和挥霍癖来源于对大便的兴趣,即一种"献出"过程;(2)吝啬和拖延的习惯,可归咎为滞留兴趣,即忍住大便的兴趣;(3)不讲究卫生、不整洁产生于儿童玩粪便和涂抹的兴趣;整洁和讲卫生来源于成人坚决制止儿童涂抹粪便的行为;(5)固执的性格,是教育者尝试使儿童按

某种规律止住大便,消除了他的乐趣,而儿童为捍卫他的自恋被迫采取反抗的态度而产生的。所以,城里的小朋友到乡下的果园剥了柑子皮后,到处找垃圾桶;而乡下的孩子到了城

里人家,剥了柑子皮却随处乱扔,他们都很可爱。

"男生殖器阶段",此时性敏感区的性器官占据了兴趣的首位。在这个阶段,男女儿童一样,兴趣追求不再是由自我决定的,这就是说他们不再向自己寻找满足,而是向其它"客体"寻找满足了。因而他们的性征超出了"自恋''阶段,性希望转向四周的异性人物:男孩的针对其母亲,女孩则为父亲。引起儿童前期最后一个,也是最强烈的性冲突--对异性父(母)的性好奇和对同性父(母)的死亡愿望。男性方面这一冲突(占有母亲、杀死父亲的欲望)叫恋母情结;女性方面(占有父亲、杀死母亲的欲望)称为恋父情结。在此时异性的父母应避免作出有诱惑力的行为,另一方面则应给予热情、仁慈和爱的支持,给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在爱和性方面均为积极的异性模式。如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情结,那就会使儿童在将来不能保持正常的性别角色或者导致不能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我们经常碰到的学生早恋,有的发展得非常异常,与这一时期父母的影响至为相关。

家庭启蒙语言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德国学者伯恩斯坦把所有的语言分成两种典型形式:一种叫"形式语言",这种语言尊重语言规则,合乎逻辑,句子结构较复杂,富有表现力和个性;一种叫"公众语言",这种语言,语汇有限,结构简单,句子短,词语使用呆板,表达混乱,甚至导致表达内容走样,但其语速快且流利。在下层家庭中,孩子一般接受的是"公众语言"的启蒙;在中上层家庭中,孩子一般接受的是"形式语言"的启蒙。如同样是哄小孩吃药,一个是:"吃呀,不吃病会好吗?再不吃就揍你!"一个是:"孩子,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勇敢面对吧。"随着他们的成长,前者有可能形成幽默、含蓄的性格,后者有可能形成简洁、明快的性格。我曾了解过说我"不知道,怎么还站在讲台上"的学生家庭情况,果中伯恩斯坦所言。

西方哲人的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认识到学生性格千差万别的种种原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家庭,其养育的方法必然存在种种差异,这样看来,一个学生的个性实际上是这个人的民族、地域风俗、家庭状况的表现,我们尊重了他,实际上就是尊重了他们的民族,尊重他们的风俗,尊重他们的父母和家庭。我们无视他,实际上也就是无视了这一切。

早在15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就说过:"对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如何保持自我。"细细想一想,真是万世不悖的至理名言。

其实我们的古人就已知道"万物和合"的道理,《国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意思是说,"和"是将性质不

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繁荣;"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事物终归走向没落,难于维继。但是在人类的发

展过程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古训,无数的生物被我们斩尽杀绝,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个悲剧难道还要在我们人类之间重演吗?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就是创造人之间巨大差别的东西。"19世纪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说:"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这些话实际上就是"万物和合"的教育注释。的确,如果我们的教育出产的都是一个模子的东西,那就是"以同裨同"了。想到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呢?

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作为"人"的性格、个性是无好坏之分的,正如"电",它本身对人类是无功过的,所谓功过是人类的使用要求、使用目的、使用结果的不同评判标准造成

的。性格也是如此,它的好坏,只是看它向着真、善、美还是假、丑、恶来判定的。教育者的责任,就在引导它向真、善、美发展。比如,对文章开头的那个学生,老师除了接受尊重他的个性以外,还有引导他把"率真"表达得委婉一些的责任,因为这是"善"的需要,是人类互相尊重的需要。

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因为人除了有生物所具有的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所以人成了能对事物反思的生物,能根据经验进行自决的生物,具有表

演、表现、描述欲望的生物:能自我塑造的生物。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自觉地避开很多教育的误区,大度地对待学生种种不同表现,顺时、顺地、顺情地引导他的个性向着真、

善、美发展。比如喜欢整洁的学生,我们要表扬他,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不讲整洁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歧视他,因为这不是他的过错。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还要佩服他的生存能力。当然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人雅,而不是使人俗,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他向美的方向发展。固执的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他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歧视他怨恨他,相反我们应保护他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看法的个性,因为几乎所有有建树的人,都具备了这样的个性,他是成才的稀有元素。对外向的学生我们要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提醒他注意谨慎。对内向的学生我们要促使他更多的思考,条件成熟时,也要让他表现。大方的要让他懂得不同情景、场合的表现方式,吝啬的要让他懂得财物和情感存在的意义。还有粗鲁的、温柔的,勇敢的、胆小的,勤奋的、懒惰的,乐观的、多愁的,老实忠厚的、聪明圆滑的……特别是在男女同学的感情表达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别。所有这些,我们知道了它的形成原因,我们就会自觉地尊重它或者原谅它,顺时、顺情、顺势引导它。

总之,尊重学生个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用真、善、美的标准去引导学生个性

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奥)赫勃尔特•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无限延伸的钢轨 下一篇:从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谈寓教于乐